English

进中南海授课的人们

2010-04-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6年盛夏的一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意外地”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人给了他一个临时通知――去中南海授课。

4个月后的11月30日,刚刚过完47岁生日的赵树凯与来自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一道,坐在中南海怀仁堂一楼会议室一个椭圆形的办公桌旁

,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面对面,开始了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讲解。

从2002年至今整整8年时间,间隔少则20多天,多则1个多月,125位中国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陆续为了同一个目的来到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集体讲课62次。8年的坚持,使得这个最初为了增强治国理政能力的集体学习成就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每次都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其他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桌子旁,先是专家学者面对面地就某一重大问题进行讲解,接着是交流讨论,最后是胡锦涛总书记作总结讲话。集体学习每次都按照这样的议程有序进行。“每讲到翻页处,总能听到齐刷刷的翻页声。以我多年教学的经验,能感知中央政治局各位领导同志听课的专心。”赵树凯说。

领导人最关心经济问题

仔细研读政治局62次学习的课程表,很容易发现,几乎中国在行进中遇到的所有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这里都有涉及。

国家领导人的课程内容涵盖法治、经济、党建、历史、能源、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经济表现”一向是中南海领导们最在意的事,关于经济主题的课程就占一半,内容包括:如何提高宏观调控力度、金融管理、财税改革等。根据初步统计,经济相关课题有31次,占总学习主题的50%。“法治”成为62次课程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据统计,有7次集体学习围绕法治展开。

目前授课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是高层领导根据自己的关注度亲自点题,另一类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相关课题组人员根据当前热点问题进行筛选并报批。

作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体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是一种“带有咨询性的学习”,其对政策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2005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的题目是“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3天后,胡锦涛访问俄罗斯,展开“石油外交”,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方签订了关于石油、电力贸易等多项协议。

老师多有海外教育背景

这是一群特殊的“老师”,尽管多位专家谦虚地表示,不要说成是去中南海上课,其实只是讲解。但无可置疑,授课名单上的125位专家全部是精心挑选出的各个领域的翘楚。国家领导人的老师人选,首要条件是学术成就,此外,像政治素养等因素也会考虑。

据不完全统计,主讲人中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长时间做访问学者的海外教育背景。纵观几年来这些主讲人所代表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有21次,占16.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10次居第二;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均为8次,紧随其后。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军事科学院和中央党校,分别以7次和6次的次数,超过了原来排名第4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因为农业、科技课题的相对密集,也成为新话题领域的智囊诞生地。

担任“中南海大讲堂”的老师并不容易,根据曾进中南海讲课的老师表示,通常约4个月前接获通知,然后开始备课。正式到中南海授课前,基本要经过3轮试讲,课题组成员、相关部会领导和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都会到场听讲。

这些为中央政治局讲课的主讲人,也愈来愈受到外界关注,甚至因此而有所发展。例如,早在1994年进入中南海讲课、时年39岁的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曹建明,如今已是最高检察院检察长;2004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也升为科技部部长了。

(《扬子晚报》3.23 秦风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