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林故居
55年前的4月1日,林徽因走了,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念。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京度过的,直到现在北京还依然留存着
前王公厂胡同御沟河边织女桥西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林长民是一位博学多识而又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前王公厂的家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后边一个比较小的院子里。不久,林家就迁到了御沟河边织女桥西。
在前王公厂和织女桥西,林徽因慢慢长大。
虽然林徽因的旧居已然难以寻觅,但是从胡同中遗留的那些深宅大院间,我似乎感觉到了林徽因生长环境中的那种大家风范。
1920年春天,林徽因与父亲去了英国。
北海快雪堂
1921年,林长民带着女儿林徽因回国,住在景山雪池胡同,这时她与梁思成相识了。
当时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的石虎胡同,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有一把快雪堂的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于是星期天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这里逐渐感情至深。
跨进北海公园的大门,沿着池边的小路入园。在九龙壁西边,一簇绿树掩映的红墙中,洞开一个小角门,这里就是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的院落,长长的游廊上,嵌满石刻,上集晋、唐,下集宋、元,蔚为壮观。
北总布胡同
1924年7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学习,后来,二人在加拿大完婚。婚后不久回到北京,随后去东北工作。1930年冬,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住在了北总布胡同3号,他们在这里一直住到1937年。
林徽因的故居现在的门牌已经改为了北总布胡同24号。
在很多的回忆中,北总布胡同3号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院子的四周是高高的围墙,里面有几棵开花的树木,沿着墙根有一排平房,它们的屋顶由灰瓦铺成。虽然现在这已是一座残缺不全的院落,但是这方院落里曾经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从此开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林徽因与梁思成住在北总布胡同的7年间,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徽因一家离开北京,辗转他方。
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
1946年,林徽因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北平。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搬到清华大学的新林院8号居住了。几年以后,他们又迁入校内的胜因院居住。
在我读到的一些回忆录中,对新林院是这样描写的“新林院8号院落周围砌筑低矮的砖垛略作围护,四周花木扶疏,阳光自林荫间透过”。
新林院8号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小院,新中国成立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为解放军编绘了《北平文物建筑保护目录》,梁思成为新中国国旗修订方案,并绘制标准图样,而作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中南海怀仁堂改建方案,也皆出自这里。
胜因院12号
胜因院在新林院的西北面,建设时间较新林院要晚一些。1946年至1947年间,基泰工程司建筑师主持胜因院住宅设计,据相关当事人回忆,拖着病弱之躯的林徽因也亲笔勾绘草图,指导胜因院平房方案设计。胜因院建成后不久,林徽因一家又从新林院8号迁入胜因院12号。
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下来,她生命的能量仿佛彻底耗尽了。1954年秋,林徽因实在无法抵御郊外的风寒,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居住。她先住在陈占祥家,不久因病情恶化住进同仁医院。
1955年4月1日,备受病魔煎熬的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逝世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亲自设计的纪念碑须弥座装饰纹样――一块汉白玉花圈纹饰镌刻于她的墓前。
(《北京青年报》3.31 艾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