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之底蕴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四合院式建筑的雏形,并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北京四合院,以一个坐落在中心的庭院作为这组建筑的中心,房子则围绕这个院子修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这种相对封闭的居住方式也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四合院的建筑构造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精华,也充分体现了节能的理念。传统四合院的墙体一般都是外面用一层好砖,里面用碎砖衬里,这样既节省材料,也可以起到防寒隔热的作用。
作为北京最典型的居住形式,四合院也因功能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种类和规格。皇宫和王府可以说是多个四合院组成的超大型四合院,不仅进数多,有跨院,而且有属于自己的花园。正房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它建在院落的中轴线上,充分反映了它的威严和气派。而处在东西两侧的厢房,无论位置、朝向都处在次要位置。这种有大有小,有主有次的建筑风格,外观上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优美韵律感,但其功能的核心却无不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院落之结构
传统四合院中最重要的正房是坐北朝南,这与周易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说法相一致。而实际上正房向南主要是因为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国处在北半球,阳光是从南面照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这种文化和居住上的天然契合也是西方建筑所少有的。
四合院房屋的设计一方面满足了外观审美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与自然融合这一理念。比如说,四合院的院门都开在东南角上,这在风水学上的解释是,东南一个窗户,可以通天地之元气。而从建筑学的角度看,由于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明清时起,北京的水系就是从西北方的积水潭进入,再从东南方的通惠河流出。这样一来,东南角的排水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四合院的院门都会设在东南角。
除了院门,在一座四合院里,还有诸多大大小小的门。根据四合院等级和规模的不同,大门一般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而如意门是普通百姓中用的最多的一种。门的种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它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就是把人的活动隔成了两个空间。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影壁。绕过垂花门,就来到了四合院的内宅,连接垂花门和正房、厢房的是两边的游廊。如果赶上下雨,可以通过两边的游廊直接进入正房和厢房,因此老北京也把这条路称为走旱路。
院落之现状
四合院可以说是一部砖石写成的历史,记载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而如今,在高楼大厦的包围当中,四合院如同是一本零落的线装书,孤零零地插在了现代城市的书架上。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四合院的占地面积总计约1700多万平方米,占当时北京建筑占地面积的90%以上。到了2000年,据文物部门粗略统计,北京四合院的占地面积只剩下近300万平方米,完整的四合院已经不到两万套。大多数四合院已经成为拥挤不堪的大杂院,再加上年久失修,损毁严重,那一方体现先人传统欣赏理念和对自然的认识而建造的生活空间,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后记】:作家汪曾祺曾经用“中国盒子”来形容四合院,认为人类在这里才能感觉到大隐隐于市和天人合一的居住最高感受。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宅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够让一个人的身体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一个人良好的气质,由此可见古人对住宅重要性的认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我们的居住形式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尊崇自然的最高境界。
(《中国电视报》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