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我们来到煤矿所在地,虽然只是匆匆的参观者,但根据澳大利亚法律,任何人在下井
搭乘柴油矿车我们驶进了黑漆漆的地下采矿区,井下的通道和工作面装有很多瓦斯探测头,并和井上安全监控室相连。依照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如果空气中的瓦斯含量超过1.8%,安全系统将自动发出警告。达到1.9%,安全系统便会自动切断电源,强行停止采掘。井上鼓风机不断向通道里送入加压空气,来稀释瓦斯浓度,保证空气流通。通道的顶部可看到许多大拇指粗细的钢筋紧固件,固定顶层。大卫告诉我,这些紧固件的数量和位置都经过精细地计算,考虑到了地震等突发因素。除了紧固件,顶部还悬挂着许多纸袋,里面装有石灰粉,一旦发生瓦斯爆炸,矿工可以捅破纸袋,弥漫的石灰粉可以阻燃,控制火势蔓延。
我们步行进入采煤区,我站上一台采煤机,操作台上方有金属护顶,就算矿井发生塌方,也可以保护矿工。“我们的员工安全工作、安全回家”是这家百年公司的口号,但这未必是因为它有很强社会责任感,或出于企业形象的考量。真正的原因是澳大利亚政府对煤矿安全的严格执法使得煤矿事故成本非常高,这迫使矿产企业尽可能地保护矿工安全,来保障自己的利润。
如果一旦被认定为责任事故后,矿产企业不但要承担高额的罚款,发生事故的煤矿、所属矿业公司、经营者和委托的管理人员都会被追究责任,不但可能被政府吊销从业执照而且面临刑事诉讼。拿煤炭大州新南威尔士州来说,煤矿如果发生人员死亡事故,业主将被课以100万澳元以上的罚款,如果情况严重,矿井将被勒令停产或关闭。
另一个套在煤矿主脑袋上的“紧箍咒”是煤矿业的安全保险制度,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所有煤矿企业都必须缴纳安全保险金,保额是员工工资总数乘以一个百分比系数。系数根据煤矿安全状况定,为了节省成本,煤矿主也必须重视安全。他们往往在企业内部采取比政府规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措施,并大量配备监测设备、救生和防护装备,这使得澳大利亚煤矿行业的安全系数位居世界前列。
(《21世纪经济报道》4.7 周馨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