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徐静蕾的第四部个人导演作品《杜拉拉升职记》即将上映。
2007年起,她每年只拍一部电影。产量不高,但关注度不低。出道时,她被称为京城第一美女;十余年下来,才女的称号比美女更响亮。
她是
自叹不如“杜拉拉”
对于即将上演的“杜拉拉”,徐静蕾说,一开始写剧本,也试着想更“职场”一点,但小说的核心其实更多放在女性内心成长的角度。所以,电影版也弱化了职场人之间的矛盾。
生活中,徐静蕾自认和杜拉拉不像。她说自己没有杜拉拉那股坚持劲儿。“我挺摇摆的,那几年拍电影,这几年又办杂志,现在又回来拍电影。我是长期目标不明确,短期目标较明确的人。职场跟影视圈的性质不同,职场里基本要靠一级一级往上走,但演员这种工作,可能演一部戏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明星。”
转战商业不“转型”
之前的《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将徐静蕾推到了“文艺片女导演”的位置。到了《杜拉拉升职记》,她被称为时尚商业片女导演。
徐静蕾却否认自己“转型”。“我觉得能挣钱的片子都叫商业片,之前执导的三部片子也都挣钱了,所以也是商业片。而文艺片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艺术价值的多少。我想拍一部比较好玩轻松的片子,小说刚好提供了一个好底板。”
谈到《杜拉拉》,徐静蕾坦言,这次在电影包装上下了很大功夫,“以前我的电影手法很平实,叙事方法很朴素”。这次除了不惜重金从好莱坞请来炙手可热的造型师、影片中大量的品牌植入也成为一大话题。
徐静蕾不怕品牌植入引起争议。她开玩笑道,“应该是越多越有面子”。事实上,目前《杜拉拉升职记》已通过各类商业合作收回2/3的制作成本。
误打误撞表演路徐静蕾说,自己的人生挺顺,特别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不太想做的反而都能成。小时候不喜欢写字,却在父亲逼迫下成就了今天的一手好字;17岁时准备去考中戏的舞美系和工艺美院,最后却名落孙山。“在美术学院落榜出来后,门口有个导演以为我是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让我突然动了念头去考电影学院。没想到试试就成了。”
考入北电,徐静蕾说,开始有些虚荣心,大二之后就开始想,自己以后究竟要做什么。“演员好坏很难判断。你演一部戏红了、火了,所有人都喜欢你,是真的因为你好吗?可能是导演好、剧本好、摄影师给你拍得好,你很难判断你自己是几斤几两。”
跨界皆因不怕败
徐静蕾不喜欢当演员,因为她觉得演员是把命运交在别人手上的工作;而导演则是一个电影的好坏的主因,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讲。
当导演,写博客,办杂志,老徐做的样样事情都风生水起,她说,有运气,也有自己的优点。“我学习能力挺强,不会的东西,可以学。其次,我执行能力不错,不会让想到的事情停留在脑子里很长时间,通常是边做边学习。我是一个不害怕失败的人,很多人不去做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我们都是普通人,能成就成,不能成也无所谓,没有人规定徐静蕾就一定要成功。”
(《解放日报》4.9 施晨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