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黎包容艺术群体

2010-05-1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法国巴黎有座“蓬皮杜艺术中心”,参观这个艺术中心不用购门票,令人意外和欣慰。在蓬皮杜艺术中心,我发现玻璃墙外房檐下,搭有四个小帐篷。帐篷内有地铺、小箱子、婴儿车等居家过日子必需品。其中一个帐篷中,一个头发很长的白人男士坐在铺盖上静静地沉思,好像一座雕塑。

我感到奇怪,在这个现代化的

大都市,现代化的艺术中心房檐下,怎么允许私搭乱建“违章建筑”?难道不怕有碍观瞻?市政管理者为何不管?走出大门,只见斜坡广场上,有位东方面孔女士摆的地摊――一块大约2平方米的棕色布块上,摆放着一些项链、挂坠、耳坠、手镯、手帕之类的手工艺品。确定是中国老乡后,同她交谈起来。得知她是四川人,到法国来是看望在巴黎大学电影系读书的女儿。摊上摆放的商品,是母女俩亲手制作的。

我好奇地问,在这儿摆地摊,警察不干预吗?女士说,警察不会干预这种小事。我又问,城管呢,他们管不管?女士笑着说,这儿是艺术中心,我们展示的是艺术品,他们不会管的。你可能也看到了,大楼玻璃墙后面还允许搭帐篷居住呢。我忙问,怎么回事?女士解释说,世界各地来这儿参观求学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因无钱住旅馆,就搭帐篷住,管理者考虑到这些青年都是艺术人才,默许这样做。我们在这儿展示自己的才艺,更没问题了。

看来,艺术中心贯彻当年蓬皮杜确定的“面向大众”的宗旨没有走样,相当开放和包容。相信那些搭帐篷的青年人,一定会对巴黎充满感激之情,说不定哪一位就会成为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也就会像毕加索那样回报巴黎。联想到国内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相反做法,不禁感慨万千,明白了巴黎为何被称作艺术之都。同时,也明白了只有面向大众、面向青年、开放包容,社会才能前进,艺术才能发展。

(《北京青年报》5.5 夏廷献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