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计算结果并非不靠谱儿。早在2005年,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便发表调研报告称,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大学毕业,父母
养大一个孩子50万元打底,花销100万元不稀奇
付先生在长春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收入不到3000元,自去年7月当上爸爸后,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扑面而来:“到目前为止,每个月光小孩的花费就得6000多元:买进口奶粉,一个月得2000多元;请保姆,每个月3000元,再加上玩具、衣服、尿不湿……要不是长辈支持,靠我们小两口还真养不起一个孩子!”
付先生的爸爸是一家钢铁公司的股东,孩子的日常开支,当爷爷的负担了一多半。儿子5个月大时,付先生给他报了一个早教班,一年半要两万元,加上这笔开支,迄今他们已花在孩子身上7.5万元。想想今后漫漫长路,付先生压力重重。
大学辅导员任老师,儿子两岁半,夫妻俩正为选幼儿园的事发愁:“想送孩子上个好点的幼儿园,比我们上大学时都贵!像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师大实验幼儿园,每个月要1000元,进双语班,学费还要加倍,照此计算,4年下来,光是交给幼儿园的费用就得9.6万元!”
吉大附中的王同学,父母都是工人,他每月的支出情况,与家境类似的同学基本一致:“英语家教300元,奥数班200元,加上餐饮费、交通费和平时购物,一个月怎么得将近1600元。”按这个数目推算,初、高中念完,6年要花11万元。他的同学小杨,列完账单当场哭了:“因为妈妈下岗,家里月收入只有1500元,几个月来,家里收支都是负数。”
“雄关漫道真如铁,高中过后是大学”,刁女士家境还算不错,自己经商,丈夫在机关工作,可女儿上大学后,家中经济也明显感觉紧张:“她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播音主持专业,每年学费1万多元,房租1万多元,生活费每月3000元左右,再加上平时演出的服装制作,每年花费近6万元。而我和他爸,平时两人每月也就花2000多元。”
“在城市,把孩子养到22岁大学毕业,即便是节省的情况下,也需要50万元左右。”采访中,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几乎肯定地给出了这个数。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郭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儿子的成长预算:“从出生到满两岁,已花销4.6万元;今后吃喝穿用住行,每月1200元,20年计29万元;幼儿园每月1000元,4年4.8万元;小学到高中,12年正常教育支出6万元;大学4万元,合计48.4万元;加之可能涉及的择校费、医药费等5万元,总额53.4万元。”
“如果儿子将来读硕士,加4万元;如果出国留学,加20万元;如果算上买房结婚之类费用,再加20万元(付首期房贷)。把这些都包括在内的话,到儿子基本独立那一天,我们花在他身上的钱总计可能达到94万元。”郭先生苦笑:“如果我挣的钱不够他花的,那么儿子受罪;如果我挣的钱只够他花的,老来就是我和他妈受罪了。”
育儿观念变化是养育成本高涨的重要推手
“家庭收入的50%都用在孩子身上,不敢轻易跳槽,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高消费,孩子就是唯一。”对于高昂的育儿成本,不少父母叫苦连天,有人形容:“生了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还有人戏谑“房奴+孩奴=一生为奴……”
中国家庭育儿成本的直线上升,还与特殊国情下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有关。分析受访家长的育儿支出结构,可以看到,在50万元这个区间,孩子的生活费约占3/5,教育费约占2/5;超过50万元这一区间的,所增成本大部分是投入到了教育上,此外,还有为孩子结婚买房的支出。
“如今家里就一个孩子,三代一个宝,总想尽力把最好的给他(她)”。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奶粉、尿不湿到衣服、玩具,家长大都要选择“档次还说得过去的”,有关资料显示,多数城市家庭孩子,在出生头3年,年均花销达到1.5万元。
而在教育消费上,家长更是舍得投入。在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记者看到,尽管一年的学费动辄上万元,课堂上仍人满为患。抱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再“天价”的幼儿园也有家长给孩子报名。而等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父母们又开始不惜重金为孩子跨学区择校、报各种辅导班。
孙先生的儿子,6月即将小学毕业,因学区内没有重点中学,孙先生正发动各种关系想办法,“实在不行,就只好贷款在重点中学所属学区内买房”,当然,买房的花销比择校费还要高出几十倍,为此,孙先生愁得满嘴起泡。
“不让择校了,辅导班恐怕就更火了”,在机关工作的胡女士说,“毕竟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均衡,对于那些上不了重点校的孩子而言,校内师资不行,只能校外找补。”胡女士的女儿小学四年级,参加了5个课外班:英语、奥数、演讲、舞蹈、钢琴。每天下午3点,胡女士就要请假接孩子,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辅导班之间。“如果现在不学习十八般武艺,将来就会被有十八般武艺的人挤垮!”胡女士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导孩子。
“生育数量变化,带动了育儿观念的变化。贫困时代,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家长是粗放式养育。而现今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都是精细化养育,吃要好的,用要好的,上学更要好的。在育儿成本高涨的背后,育儿观念是一只重要推手。”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导车文博说。
对孩子过度付出容易造就出温室花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吉林教育学院副教授张连和说,“但孩子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与个性喜好,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反而可能导致‘炼不成好钢,倒成废铁’的现象。不因材施教,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只能是大投入小产出。”
“中国父母的很多负担,其实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华中师大的王教授表示,在西方,父母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尊重,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而中国父母将孩子日后能否出人头地,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目标,并将对孩子的巨大投入,穷一生之力为孩子保驾护航,甚至把孩子的婚姻、住房、孩子的孩子都包揽在身上。他说:“中国的父母要想不沦为‘孩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加倍爱护、过度付出,既加重了自身负担,又容易造就出温室里的花朵、被宠坏了的一代。”
(《中国青年报》5.10 彭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