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年前,那片紧邻北京故宫东侧的建筑群被称为太庙。它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60年前,这里被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但今天,更多人开始直呼它为“太庙”。近日,笔者采访了曾任劳动人民文化宫副主任的八旬老人田耕、吴令华夫妇。
太庙为何改名
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市委文委书记李伯钊同志建议,应当建立文化宫,作为全市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经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和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肖明向政务院请示,在周总理的主持下,政务院开会讨论,才批准把太庙拨给北京市政府,拨小米405143斤作为筹备经费。
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大家焦急的是,原定于1950年4月30日举行的揭幕仪式,临到4月27日连匾额都还没有做好!后来,李立三和肖明到中南海,请毛泽东主席为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字!
4月28日,龙飞凤舞的毛体,墨气淋漓地写在一张宣纸上。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赶制匾额。终于在4月29日午夜12点,把白底红字的横匾挂到了南门上方――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4月30日上午,文化宫举行了开幕式。在国际劳动节前夕,太庙正式改名。
浴室和娱乐一样重要
不久,在太庙这座庞大的古建里,工人们建立了劳动剧场和图书馆、灯光球场等。太庙的三座大殿也清理了堆积其中的30来万册图书,代之以宽敞的展厅、文艺活动室;东西配殿原来是配祀有功皇族、异姓功臣的神位,文化宫则将其开辟为展览厅和游艺厅,供人们看展览和下棋、打兵乓球。
可容纳4000观众的劳动剧场,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露天剧场,那时但凡叫得上号的著名演员,都曾经在这里公演、义演过。剧场刚建成不久,文化宫招待全市的劳模到劳动剧场看戏,演出的是名角儿梅兰芳。不仅有梅兰芳,有四大名旦,文化宫还开设了学习班,请各界一流顶尖的学者、专家来授课。那时候,老舍讲文学创作、田汉讲戏剧创作、马可讲作曲、吴组缃讲《红楼梦》、华君武讲漫画创作、焦菊隐讲导演、李德伦讲交响乐。
据管理员回忆,当时劳动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设备都很差,很多人一年也洗不上几次澡。为配合市政府提出的爱国卫生运动,“除虱灭疥”,北京市卫生局和文化宫工作人员在文化宫东北角新建了一个淋浴室,工人们对于这样的新式淋浴设备非常好奇,刚开放时,有人纯粹是来参观新式淋浴设备的。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5月文化宫对外开放到年底,八个月先后接待各界工农兵群众达159万人次。在1951年全年,接待群众达538万人次。
矛盾的身份
21世纪之初,曾经在太庙火热举行过的10多届书市,悄然退出了。与此同时,一些商业活动也渐渐瞄准了太庙。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这里为疯狂英语做宣传推广;冯小刚在这里拍摄贺岁片《大腕》;张艺谋歌剧《图兰朵》把这里作为剧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发布会、文化公司的创意发布、甚至一些名门望族的婚礼都在这里举行。
而一墙之隔的故宫,早已经禁止一切演出、发布会等商业活动。对于文化宫而言,作为北京市总工会下属的单位,它没有任何补贴,所有的收入都是靠职工搞活动挣钱,租房子挣钱,卖门票挣钱。
劳动人民文化宫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它是由北京市总工会来管理,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北京市总工会应该承担一定的费用。然而,依据《工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
劳动人民文化宫没有搬出太庙,游客们甚至压根不知道,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太庙。失去名字的太庙,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显赫的身世。
(《中国周刊》5.15张海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