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虹口区略显拥挤的旧时里弄,看着两旁红砖灰瓦的欧式三层连排小楼,再到霍山公园内的犹太人纪念碑,时间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安全港湾
在上海虹口区长阳路62号,有一座“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里曾是一座犹太教堂,门口的留言簿上,人们用英文、希伯来
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离反犹浪潮和纳粹的疯狂迫害,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前往上海避难。此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将难民们迁移至虹口一个狭小拥挤的区域,设立被称为“隔都”的隔离区。
一位在此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古稀老人说,自他记事时起,这里就住满了来避难的犹太人。还记得当年,一辆辆满载犹太难民的大卡车源源不断地驶向这里,场面十分壮观。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上海给这些多半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港湾。这些难民随后按照欧洲的生活习惯在此建立了教堂、学校、咖啡馆等。难民们与当地中国居民和睦相处,度过了一段充满温馨记忆的岁月。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尔・布卢门塔勒就曾在这片犹太避难区里卖过面包,并居住长达8年之久。
世纪轮回
时光流转。多年后,带着一颗颗感恩的心,许多原来的犹太难民或是他们的子女又回到这里怀念故人、探访旧居。纪念馆负责人楼琪琦说,每年都有数万犹太人回到这里寻根,其中就包括世博会以色列馆“海贝壳”的设计师渡堂海。
当年,渡堂海的祖父母为躲避针对犹太人的迫害而迁居上海。1919年,渡堂海的母亲就出生在这座城市。谈到自己与上海的渊源,身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渡堂海拿出一张他母亲与家人在上海时的合影。泛黄的相片上,渡堂海的姨妈身穿旗袍,留着当时上海流行的卷发。
“这是一个关于轮回的故事,”渡堂海说,他的梦想就是回到中国,回到母亲的出生地,完成一段人生旅程的轮回。
上海情结
二战结束后,在沪犹太人逐渐离去,并把他们的上海情结带到了世界各地,犹太老人萨拉・罗斯就是其中一位。
在罗斯位于耶路撒冷的家里,处处尽是古香古色的中国家具和工艺品。罗斯说,看着这些老照片和艺术品,她觉得犹如依然生活在上海。
关于在上海的生活细节,这位94岁的老人仍然清楚记得:家里的小脚保姆、儿子上下学乘的黄包车、商店巨大的展览橱窗……而最令她念念不忘的,是中国人的善良和诚实。
多年来,老人一直留意关于中国的各种消息。提起世博会正在上海举行,罗斯说,上海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多人爱上她。
(《新华每日电讯》5.8丁宜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