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北京港澳中心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招聘会,来找工作、投简历的是清一色的外国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拥有在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就达到21.7万。
“洋上班族”的生存与生活
“我最近比较忙,我太太下个月要生小孩了”,狄澜用中文说道。这个不到30岁的法国青年
除了工作,狄澜的生活也按部就班进行着。来中国不久之后,他认识了毕业于外语学院的中国妻子,两个人在距离CBD仅仅三站地的地方租到了一套房子。“每个月房租才2600元,是个普通民居,但是面积还不算小,设施也很齐全。”
听得出来,小两口对现在的生活颇为满意。毕竟将要添丁进口,准爸爸又开始考虑以后的生活。“我也想要不要搬得远一点,面积大点,最好有个花园。我想过在昌平找房子,虽然远一点但是有地铁。”
“无目的”的美好生活
并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像狄澜这样带着明确的人生规划来到中国的。狄澜说:“我有很多朋友,你问他要在中国待多久?要做些什么?他都说不知道,很随意,没有计划。”
美国女孩玛兰达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教英文,通过学生的口耳相传,玛兰达的家教生意做得挺红火,学生不但有中国人,还有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除此以外,她还做过图片编辑、网站设计、餐厅和俱乐部的服务生,也给一些杂志投稿写文章,还在一家民营公司做过联络员。
这样不规律的生活引起了玛兰达父母的担忧,他们无数次打电话催促女儿尽快回国,找个“正经”工作。但玛兰达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如果我在美国,我现在一定找到一份朝九晚五的办公室里的工作,很稳定但是也很无聊。我喜欢现在在北京的生活,打工的钱足够我过得很舒适,时间自由,还可以在中国到处旅游。我已经去过很多地方了,泰山、内蒙、武汉……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中国的还有其他国家的,觉得这样活着很精彩。”
梦开始的地方
伊泉可以算得上是个名人了。这位来自德国的女性最为中国媒体熟知的,是她的飞车特技表演以及她对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支持。虽然曾在德国国家室内自行车队服役10年,但伊泉并不是职业运动员。来中国定居,她的正式身份是德国通讯公司驻亚太区负责人。
2004年,伊泉搬到了北京,但是忙于亚太区其他地方的生意,她在北京的时间不算多,却爱上了北京胡同里浓厚的人情味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2009年,伊泉做了个重大的决定,她离开了高薪水的德国公司,放弃了许多人羡慕的职位,开始了在北京的创业。她在五道营胡同开了一家名为Natooke的组装自行车及杂技用品商店。“如果是在德国,我肯定不可能开这样一家小店。德国人是很严谨的,都是在大公司找一份稳定工作,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如果我说我要开个自己的店,家人朋友一定会反对,觉得我不现实。”伊泉很珍惜这样一个创业的机会,“在中国就有这样的机会,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只要你找对了市场,就可以开家自己的买卖。”
蜗居在胡同里的生活很安逸。“在胡同里才觉得自己在北京,而且这里有很多老北京的居民,每天我们会打招呼、聊天,很有生活的感觉。”伊泉很高兴自己可以越来越多地融入北京人的生活圈。
在4月17日的招聘会上,山西展台不断有人来面谈。记者采访到的几位有意去山西工作的人,都提到只是短期工作,他们希望看看中国的腹地,体验一下西部的生活。看来对于很多来华工作的外国人来说,到中国来既是为了事业的发展,更是为了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
(《世界博览》2010年第10期朗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