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大公案扯出的学术“江湖”

2010-05-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9年12月底,一份《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造假》的网帖出现在以学术打假知名的网站“新语丝”上,将知名美学教授周宪置于一场舆论的漩涡。

该帖称:“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概论课程,长期以来由胡有清教授主持讲授,南京大学把胡有清主持教授的文学概论课程立为校级精品课程。”

然而,“2008年,有关方面组织申报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在组织申报的过程中,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表示,他是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人他都熟,由他出面很容易搞定教指委的评审专家,由他主持更能够把精品课程项目申报成功。”

“(周宪)利用他担任校长助理主管文科工作的影响,指使南京大学教务处出具虚假的周宪主持南京大学校级文学概论精品课程的证明,(实由胡有清教授主持),以此虚假的证明来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并获得30万元科研经费立项。”

“大肆造假”是否存在?记者赶赴南京大学展开调查,发现事情远没有网帖展现的那么简单。

申报始末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教授说,南大文学院的文艺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文学院的其他3个国家重点学科都有了国家精品课程,院里觉得文艺学科也具备申报条件,因此,在2008年4月一次会议上,院里要求文艺学积极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姚松也证实,当时文艺学科有3个比较合适的人选来做主持人,第一人选当然是胡有清教授,因为胡教授一直是南京大学文艺概论学科的主持人。他说,问题在于,胡有清教授在2008年上半年就调到江苏省台联工作了,不再属于南京大学在编人员。学科和院里都认为,要建设这门学科,还是找一个在校内的教授更为合适,也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

丁帆说:“学科当时考虑到申报的实际情况,认为周宪教授做主持人的成功率更大些,因为他在学界的名气更大,所以才提出来由他主持”。

文学院领导和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汪正龙教授都证实,周宪教授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周宪告诉记者,是赵宪章教授来通知他,让他做主持人申报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的。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跟胡有清教授说好,“他们告诉我,说跟胡老师沟通了,胡老师表示不介入、不参与”。

接下来是准备材料,时间很紧。周宪说,“学院的惯例,基本是由年轻教师准备材料”。对于这次事件的责任,周宪认为,自己的失误在于没有主动去推敲文字,事后也没有对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把关不严,“材料出去的时候我没有看”。

然而,从材料来看,一些表述事后被认为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周宪教授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班该门课程教学,以他为主导,进行了多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事实上,周宪教授并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这门课,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给专科生上过这门课。

一些表述细节颇有意味,如周宪教授一直在给本科生上这门专业必修课,每周两节,并教过4届共215人。这种数据明显是“做”出来的。

另一项说明问题更为严重:“周宪教授主持的《文学概论》本科课程被评为2007年度‘南京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这明显是一种嫁接,因为该荣誉是在胡有清教授主持下获得的。

2009年11月16日,胡有清教授以实名形式向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举报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存在造假的问题。同月25日,南大专门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专题会议。学术委员会最终认定申报材料不实,文学院负领导责任和材料审查不严谨之责,并同意文学院关于周宪教授不担任“文学概论”课程主持人的决定,同时暂停“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是学术批评还是私人恩怨

这是一起原本不那么复杂的学术公共事件,然而,背后却闪现出一个奇特的“江湖”。这一“江湖”展现出了当前大学内部的学术生态和人事生态。

记者采访周宪时,周宪说,在南京大学,有人用手机群发短信,甚至发给他在学术界的一些朋友,对他进行个人攻击。而网络上出现的那些攻击帖子,在他看来,也是有人在“整”他。

在采访中,所有知情人士都称,此事之所以发展到目前这个局面,主要是因为涉及个人恩怨。

周宪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主要我跟胡有清有矛盾。”他说,他从2002年开始担任中文系系主任,不久后,即建议胡有清教授担任海外教育学院院长。2004年,他调到学校当校长助理,刚好分管海外教育学院,“那段时间(海外教育学院)工作起色不太大,我布置一些工作,推进不大,我也比较急躁,就产生了一些工作上的摩擦”。

周宪认为,另外一个矛盾在于:“我担任校长助理,兼任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胡有清的太太是出版社员工,(她)评高级编审时,几年都没能通过,他怀疑我做了手脚。”

由于胡有清教授拒绝接受采访,所以无从取得他对“恩怨说”的置评,但胡教授明确告诉记者,他没有就此事在网上发过帖。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大学校园BBS小百合站点上以研究生院某领导的名义转发的关于此事的一些文章,最后学校调查结果发现,此事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方蔚林教授所为。一位接受采访的校领导称:“大量不符合事实、中伤他人的内容都是此人操作。”

有知情人士称,方蔚林参与此事,也是因为方蔚林自认为在评职称及学科建设上与周宪存在过节。对此,方蔚林教授一直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

身在体制中,只能被“捆绑”

一门精品课程为什么会导致这样一个结局?这样的疑惑让汪正龙教授陷入沉思。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没有这些评选,也许问题不会这么多。”

汪正龙说,1999年高校实行岗位津贴后,无论是争取研究基地、精品课程、国家名师,还是重大招标项目或优秀团队,什么都得去申报,什么都得去评审,“一年1/3的时间做材料和填报,耽误的时间数不胜数,劳民伤财不说,还败坏了我们的学风。”

在汪正龙看来,老师做学问本应是带着敬畏和学术追求做的,但现在搞得几乎所有排名都跟这些荣誉名头挂钩,资源分配也都与此挂钩。如果不争取,资源只会越来越少,而一争,因为项目、名头是有限的,问题就来了,内部的人事关系也就复杂起来了。

汪正龙说,真正做学问的老师对这些东西有看法,但身在体制之中,只能被捆绑。

(《中国青年报》5.14 叶铁桥 雷宇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