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备受争议的“伪娘”

2010-05-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网上搜索“刘著”这个名字,百度能提供20多万个搜索结果,谷歌则超过570万条。因为他,“伪娘”一词火遍网络。

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众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上,刚刚通过海选就如此名声大噪,19岁的刘著还是头一人。

人们在网上热烈地分享一段视频:刘著穿着蓝色丝袜,金色的长发打着卷儿

,略带羞涩地走进演播室。他用几乎完美的女声刚刚自我介绍完毕,评委安妮玫瑰就按下铃,要求查看他的身份证。在随后的五分钟里,她四次打断刘著的表演,甚至要求“验明正身”,号召网友对他进行人肉搜索,而刘著一直保持礼貌的微笑。

怎么不是一个女儿呢

刘著说,自己的妈妈偶尔也会感叹,“你怎么不是一个女儿呢?”事实上,如果不是身份证上的“性别男”,他坦承自己会去参加一个针对女性的选秀节目。

刘著1991年出生在四川南充,在高中以前,他看上去跟普通的男孩子并无不同。他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幼儿园当老师。他的变化和青春期的来临紧密相关――“上初中就开始被人认错了,上高中就没有人认对过。”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刘著开始留长发,阅读女孩子才会热衷的时尚杂志,他学着使用化妆品,甚至尝试着穿上了高跟鞋。

对于儿子的变化,家人很难无所顾忌。每次刘著回家,他们都试图通过长时间的谈话,让刘著觉得“这样不好”,应该像其他男生一样举止打扮。然而,这种温和的努力最终不得不妥协。宽松的家庭环境显然影响力卓著,刘著的老师和同学提起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健康的心态和好人缘,“很淡然也很有教养”。

会比曾轶可还火

有网友预言:“这个‘女生’今年会比曾轶可还火,因为他不跑调,很会唱,唱《传奇》和王菲有九分相似;因为他也原创;因为他不是反串,很自然。”

刘著在新浪的博客,仅仅发表了两篇文章,访问量就超过了一百万。“媒体都在疯狂地采访他。”《快乐男声》的工作人员说。

一些声音指责,刘著这样只是哗众取宠,为赚取人气不择手段,甚至质疑,这是不是湖南卫视制造的一场“选秀阴谋”?

虽然刘著和湖南台都第一时间否认了这个说法,湖南台更是再三表示以刘著为代表的“伪娘”风潮是个意外。

采访中,室友透露,第一次见到刘著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是某个同学的姐姐或者妹妹;而在刚开始的“同居”生涯里,男生们都不好意思在刘著面前换衣服。刘著自己也说,室友们至今都拿他当女孩看待,会照顾他,替他干体力活。

“快男”成都赛区的总导演颜蕾表示,“老实讲,让‘伪娘’晋级肯定有为了收视率考虑的因素。”评委巫启贤对主办方的这个意图就显得不那么配合,他直接质问被打入待定席的刘著:“除了打扮,你问问自己,是凭什么站在这个舞台上?”

另一方面,出人意料地,一贯尖锐的网友对于刘著本人,并没有以排山倒海之势恶言相向。大部分网友都在谴责评委多次打断刘著的表演是“素质低”。

对一个指责他这样会带坏小孩儿的帖子,刘著发表了长达千余字的评论:“虽然现实是我有男性的身体女性的心理,但我从未因此自暴自弃,我努力学习,我善待他人,我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显然,这种姿态为他赢得了众多粉丝的支持。

男将不男?

因为特异而走红的不止刘著一个。在今年的《快乐男声》选秀中,“男扮女装”的选手并非一例。自称曾经当过兵的许龙,他的女装扮相引起的尖叫不下于刘著。

尽管如此,女装男儿的集体亮相,还是使一种恐慌的怀疑情绪开始滋生:“这年头的男人们到底怎么了?”

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刘著与“伪娘”这个词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刘著自己对这个词还莫名其妙,跑去看了“伪娘”的概念,然后说:“我觉得我不是。”

这个舶来的名词,来自隔海的日本。按照动漫界的解释,它是指正常男性角色通过变装之后,有女性一样的美色。

按照学术界的说法,所谓“伪娘”,一类是以纯粹表演为性质,本身性倾向没有问题,比如梅兰芳、李玉刚。另一类是来自于同性恋人群里的跨性别者和异装癖者。刘著的状况,属于自我心理性别不认同,意即通俗所言的“性别错乱”。

当一些谩骂指责接踵而来的时候,19岁的刘著,依然显得异常从容淡定:“不能接受我,我理解,至于粗暴无礼我还是无视了吧,难道我也要粗暴无礼地回敬回去么?我觉得一个人素质比什么都重要。”

社会评说

南方一家著名财经报纸的评论员写道:“性别倒置是中国近年来审丑文化的一部分,即颠覆主流美感的标准,以怪异反常吸引人。这股潮流源于芙蓉姐姐,她以形象自残的方式成功重构了虚假主流文化被抛弃后的世界,从此审丑盛行,以至于蔓延到拿性别做赌注。这是一种价值观虚无的产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电视商业化的驱动以及主流文化的萧条为这种价值观的混乱无序推波助澜,提供了沃土。”

作为一直在中国性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对刘著的出现显得很积极,“应该去尊重他们,他们只是自身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倾向发生了偏差。他们的存在证明了社会的多元性,我们对性倾向、性别认同的多样性。社会应该对这样的少数人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看天下》2010年第13期 吴久久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