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长假,我去了世博园,一天的参观,让我大开眼界。这次我亲眼看到,所谓“发现儿童”,在西方许多国家,是件实实在在的事,是真正对儿童有了一种自觉的尊重,把儿童生活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
在白俄罗斯馆,整个外墙涂满了童趣盎然的儿童画,进得馆去,走廊、门框、墙面等都画着色彩艳丽的
我想,这些国家的布展人员一定不会搞错,他们到上海来,是开世博会,不是开儿童博览会。但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关乎儿童的。他们习惯于通过儿童的语言来表述最重要的思想(如美国),也会毫无愧色地把献给儿童的艺术当作本国的最高艺术成就(丹麦),他们让全世界和自己一同享受童趣(如白俄罗斯),他们也都把儿童的创造性思
维看作未来的希望所在。看来,只有到了这样的程度,才真正可以说是“发现”了儿童。
我是一家日报的副刊编辑。按照通例,我们只有在每年的六月一日,才可在版面上刊发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平时则都是成人题材,儿童诗、儿童故事等是难以插足的。
为什么在我们这样的国度,会本能地觉得儿童题材放不上副刊版面呢?因为本来就不重视。我们是把儿童排斥在自己生活之外的,觉得他们的思想、生活都是“不足挂齿”的。至于儿童文学,那是教育不懂事的孩子的,为的是让他们多懂点道理;或者就是哄孩子的,免得他们来干扰大人。这样的儿童文学,水平当然提不高,水平不高,当然进不了高档文学刊物,更遑论成为“国宝”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发现儿童”――不是在学理层面,而是在整个民族意识的层面。
(《文学报》5.13 刘绪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