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不像欧美,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并不多。在这些有限的大学中排名进不了前十,用我们的常识来判断,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二流”。
当然,我并不主张仅仅靠排名来评价大学,更不赞成大学追求排名。但是QS榜单作为最常被引用的大学排行榜之一,其评价多少揭示了大学的一个面向。
北大、清华得高分的
反观香港,一流学生往往留学海外,剩下的学生,则有四所比北大、清华好或至少相当的院校可选择。香港的大学从选才率上看,恐怕还赶不上中国普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在职场竞争,自然也不具有北大、清华学生那样的垄断优势。
北大、清华得低分的地方,多是些硬指标。比如,教授学生的比例甚低,说明钱并没有花在教学上;反映学术实力的论文引用率也非常低,在这方面北大排在亚洲的第74,还不如印尼、菲律宾的一些学校;国际化的程度(如国外教师、留学生、国际交换学生等等),也非常之低。
更有趣的是看各校的简介。简介是各大学表达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机会,从中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的目标和学术风气。北大、清华的简介,一上来大谈校园坐落于清代的园林中、在颐和园和圆明园附近,然后就是吹嘘自己的设施、规模,你几乎看不出学校的教育哲学。而香港城市大学(排第15名)的简介,则充满朝气。该校明确提出“全面发展”和“国际视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应用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等等。
很明显,人家追求的不是“世界一流”,不是在基础科学的前沿突破,而是立足于全球化的高科技竞争和文化多元环境,把普通的学生训练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性人才。这种脚踏实地的崛起,给好高骛远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好好上了一课。
(《文汇报》5.21 薛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