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吉林省长春市查封了一个地下车库。车库中每天进出的几十位老人因涉嫌充当“医药话托”被提讯。所谓“医药话托”,就是在一些健康广播讲座中,充当“老年患者”打进咨询电话,声称某药品治好了自己的顽疾,疗效多么神奇等等。
“话托”一般要求60岁以上――年龄上的接近能博得老人们心理上的信任
经过培训后,“话托”都知道怎么拨打电话装病。有的人拨打反馈脑血栓药效的热线,要卷起舌头,假装病人舌头不好使;拨打热线时要南腔北调,让本地人无法找人核实;“话托”在一个地方工作一般不会超过10天。因为时间长了就会让听众听出来。
药品节目开始之前,广播电台会给“总管”打来电话预定拨打人员。“总管”把药名、仪器名以及联系电话、拨打时间等,都记录在纸上,该拨打哪个电台了,该谁打了,总管就把纸条给谁照着念,打完把纸条收走。“总管”有一本台账,记录着每个人每天打反馈电话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给“话托”支付工资。
针对“职业药托”的现象,吉林省工商局的相关负责人提醒,老年朋友一定要注意这种变相忽悠的三个特征:特定模式――专家坐台+热线参与+用药受益人感受(托)+扩大的产品功效;疗效奇特――包治包好,糖尿病、癌症、肝炎,凡是目前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此类药品基本都攻克,辅以案例佐证;欲购从速――此类药品只设有销售专柜和热线,各大医院均没有。
(《中国老年》2010年第6期万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