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类需要机器,但人不能变成机器

2010-06-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36年2月5日,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摩登时代》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男主角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

在观众一方面捧腹大笑时,另一方面又为人类在强大的机器面前身不由己而顿生恐惧与迷惑。

时至今日,机器的发达以及重要性,人类对机器的依赖,已早不是卓别林那个年代所能想像的。但是,对机器扭曲、异化人性的恐惧,却一脉相承。

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性来不及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于是,人变成了机器,竞争的机器。大家都狼吞虎咽地吃着快餐,都疯狂地工作,都玩命地挖掘潜力,都在极端的压力下痛苦地呻吟。

即使是小孩子,也几乎成了读书竞争的机器。父母无可奈何,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要生产一批批机器人似的竞争者。正如法国学者拉・梅特里所说:“这些自大的、虚荣的、与其说以人的称号毋宁说以他们的傲慢著称的生物,任凭他们怎样一心抬高自己,归根结底却只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对曾经习惯了“慢生活”的中国人而言,骤然被抛入了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这种陌生、惶惑与挣扎是不言而喻的。科技带来了世界的巨大进步,机器、技术本身,并不是人变得渺小、无助的原因,但是,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性,是当前无法回避的挑战。

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机器,有一个重要的界定:“尊严”。今年两会的工作报告这么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什么才是“有尊严的生活”?至少,人不能成为机器。

(《新华每日电讯》5.28关山远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