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这一主题,寄托着人们的梦想与期盼。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请听听几位学者的看法。
呼唤“人的城市”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看来,目前那些一味强调“物”的城市化理念其实十分落伍。“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姚洋看来,上海浦东设计得“相当糟糕”。城市被人为地切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各司其职,而它们之间的距离只会让试图步行的人们望而却步,只好求助汽车进行区域间的穿行。下班后,像陆家嘴这样的著名金融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一座“空城”。“从‘物’的角度来说,上海的浦东很现代化,但从‘人’的角度来看,这里根本不像是一个城市。”
“相比起来,浦西就要好一些。这里有很多不错的改造。比如泰康路的田子坊。”在画家黄永玉、陈逸飞等人的主导与改造下,“那些老旧的石库门建筑,狭小的街道弄堂,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不像是中国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将一切推倒重来。事实上,陈逸飞他们刚到那儿的时候,就是租下个工厂,下面办画廊,楼上还有人家。商业和居民就这样混杂在一起,就像是一幅城市浮世绘。在我看来,那才是‘人的城市’,可以商业,但充满了人的气息。”
姚洋说,“套用一个时下流行的概念,很多人实际上是‘被城市化’了。比如那些住在北京老城区里的居民,他们可能几户人合住在一套四合院,用水、用电什么的都不是很方便。但如果他们自己觉得住在那里很快乐,我们就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改造,让他们搬走。当他们自己觉得住着不舒适、不快乐,并且有物质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时候,政府再实施‘城市现代化’就是一种‘水到渠成’,因为政府在做的就是人们自己心里想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城市化”应该是去做那些大家想做、大家觉得该做的东西,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城市化,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城市化”的无奈。
美好城市的标准
北京大学首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说,从美好城市的理念和原理来看,大家大致有以下几个共识:一、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应该是一个高效、敏捷、富于个性、有竞争力的城市,在全球化条件下这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二、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公平的城市,在这里,多样性、平等、参与得到尊重,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能够提供充分就业、住宅,能够普遍地不断增进人们的福祉;三、应该是一个健康、舒适、可持续的城市,这里,人的活动对生态冲击小甚至为零,环境赏心悦目,有益于人的健康。
此外,一个“美好城市”应该是一个敢于面对城市病,并不断治理城市病的城市。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演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城市发展中出现一些“病”是难以避免的。一个城市必须善于不断诊断、不断治疗,只有这样善于自我纠错的城市才能够不断变好,不断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最后,城市是深深植根于地球系统之中的,我们讲“美好城市”不能只停留在就城市论城市的层面上,还要十分关注城市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5.31张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