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中产阶层观察

2010-06-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香港一半是中产家庭

何谓中产阶层?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雷鼎鸣认为,应以收入为主要标准,同时辅之以教育程度、职业和住房。依据这一较为宽泛的标准,雷鼎鸣认为香港的中产家庭至少占全港家庭的50%以上。其中,现家庭月收入在1.75万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有自住房的香港

家庭,当属香港中产金字塔的底部。

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看来,他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典型的香港中产阶层成长轨迹――1950年代出生于从内地移民来港的草根之家,在公共屋村(廉租房,一般约40平方米)长大,青年时期赶上香港经济起飞的1970年代,其间读港大、到英国念博士,回港后在大学教书。吕大乐的家庭结构也非常中产,夫妻两人育有两子,现一子在英读书,一子在港上中学。

中产阶层形成的“土壤”

上世纪70年代,对香港意味着三件事:一是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二是社会因成立廉政公署日益走向公正、廉洁;三是政府开始推行公屋、义务教育、新市镇等系列民生政策。

这三点在吕大乐看来,恰是一个社会大规模形成中产阶层的必需土壤――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公正清廉和开放的社会,则使多数人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在向上流动的机遇面前,你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和发挥潜力,而非依靠门第裙带、投机取巧。有了“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社会土壤,中产人士依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路径便具有可复制性,他们会成为社会纷纷效仿的榜样,由此形成全社会努力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中产阶层的价值

香港中产阶层对于社会的价值有三点:

其一,香港中产“平和理性”的气质使其成为社会的稳定力量。中产遇到问题时,一般倾向于靠自身能力和资源去解决,理性地看待事件分析形势。而非“上街”或在报纸上“激动”,因为他们的时间成本比较高,不会去做“无用功”。

其二,香港中产的“专业性和高收入”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推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其三,成功路径“可复制”,有助于整体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推动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吕大乐表示,虽然中产阶层倾向于动用自身资源解决问题,着眼于“经济”,但这个群体同时也是“非常在意长远发展和价值观”的群体。因此,政府应多关注中产阶层的这一诉求。

(《?望》2010年第23期 潘燕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