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强调,公共租赁住房房源通过新建、改
从制度设计看,公共租赁房作为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制度本身无疑是好的。但不得不提醒的是,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好的初衷,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监管体系,就可能会出现腐败问题,经济适用房就是典型的例子。
目前,公共租赁房的隐忧有三:一是供应对象的开放性不够。多个城市“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受限于户籍制度,目前只有重庆和上海有限地打开了户籍篱笆,对常住人口供应。
二是供应量太小。北京今年只有50万平方米,一万多套,而北京的流动人口就有500多万。建设计划最多的是重庆,三年也只有30多万套,僧多粥少。
三是监管制度缺乏。对公共租赁房租金如何确定,如何审核,如何监管,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而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落入今天的尴尬,就是因为缺乏监管。
(《新京报》6.13 马光远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