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含量超出国外数十倍的原奶,用还是不用?蛋白质含量远低正常标准的原奶,用还是不用?炎症缠身的病体奶牛挤出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面对上述疑问,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迷惑了。问题出在了6月1日正式实施的乳业“新国标”上。经过三鹿事件血般教训,太多人坚信,新国标必将构筑乳业的第一道安全之门。
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细菌含量)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
此外,一度呼声颇高的体细胞标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也未出现在终稿中。不设此标准,新国标的生乳应来自“健康乳畜”的定义几乎是一纸空文。
记者获悉,新国标之所以最终将标准降到2.8%,是由于农业部和奶协的力挺。“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农业部奶办主任王俊勋此前回应媒体时称。
这得到了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的认同。他表示,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是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作为强制性新国标,如果标准定高,要不增添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不“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
三聚氰胺风波之后,散户养殖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曾饱受诟病。四川新希望乳业的一位高层亦直言,“奶牛正常养殖,生乳完全可以达到2.95%,反之,必是养殖不科学。现在标准低了,其后果就是再不科学也可以达标,那中国奶源质量何时才能真正提高?”
(《南方周末》6.24朱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