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04-07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四川大邑县地主刘文彩的庄园展出了大型彩塑《收租院》,名震一时,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最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标本之一。

    农民讲述收租时的各种细节

    四川大邑县安仁镇有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占地7万余平方米,分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历时十余年陆续建成。l949年解放军挺进四川,在抵达前一个多月,62岁的刘文彩因严重肺病死去。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央文化部提出“县县办博物馆”的精神,四川省文化局提出:“大地主刘文彩在剥削和压迫农民方面,在我省较为突出,决定将该庄园保留,设立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即由政府从军队接管过来,进行筹备,将老公馆陈设复原公开展出。

    60年代初,为了贯彻毛泽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指示,陈列馆组织了陈列展品,但效果不佳。1964年上半年,陈列馆提出利用庄园背后的收租现场,陈列出地主收租用的工具,大斗小秤和飞轮风谷机。展出一段时间,几件收租用的实物工具对观众没有感染力,这才提出了做塑像的想法。

    陈列馆计划在国庆节搞出塑像,任务繁重而时间迫促,设计和塑造的工程量很大,陈列馆能做雕塑的只有一人,还有一位借调人员和临时工作的民间艺人,无法完成,于是请四川美术学院派人支援。

    1965年6月4日,两个美院教师、五个美院雕塑系毕业班学生到了地主庄园,会同地主庄园陈列馆原来的创作人员,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集体创作队伍,后来三个小学教师和一个守馆员也临时协助做道具等工作。

    附近的农民仔细给我们讲述收租时的各种细节,如何验租、风谷、过斗和算账,农民的穿戴,地主、狗腿子、管账师爷和“刮刮匠”、“风风匠”的特征。临时请来为我们塑像踩泥的廖大爷过去是刘文彩的长工,为我们揉棉花泥的李大姐曾是刘文彩的丫头,天天一起工作,成了我们的“顾问”。

    每个塑像成本才花几元人民币

    我们一起对地主庄园已有蜡像和彩塑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彩塑比蜡像好。这种方法花钱很少,不经过翻制工序,速度快,群众喜闻乐见。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民间传统泥塑,创作组人员到成都拜访了一位姓蔡的民间艺人,人称“蔡泥人”。后来又去一个已被遗忘的角落——城隍庙参观。

    经过半个多月调查访问、参观学习、讨论研究,构思设计方案日臻成熟,6月23日正式动工。为了节省财力物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到集市上购买用得上的柴禾,作搭架用。泥就是收租院外田土里的泥,稻草就用隔壁农民的稻草,每个塑像成本才花几元人民币。

    为了加快进度,采用类似流水作业的方法,即将搭架、上大形粗泥、上细泥刻画和统一整理分阶段交叉进行,上完一段粗泥,等它自然风干,去做另一段,然后返回再做这一段。人员服从安排分配,不搞包干制,分配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当然,重点人物的深入刻画和整理必然落到教师和能力强的人身上。这样,就很难说哪一个人物是由某一个作者全部完成的。

    出场人物114位,道具108件

    收租院里原来安排四大段,后改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段,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26组情节,人物共114人,82个男人,32个女人,其中有17位老人,18个少年儿童,正面人物96个,反面人物18个,还有一条狗。在108件道具中,为了增加真实感或因塑造有困难,采用真道具50多件,如风谷机、鸡公车、桌子、椅子、木斗、草帽、扁担、箩筐、竹棍、绳子等。收租院围廊底线总长118米,塑像总长度中线72米,底线97米。

    走进收租院看到的第一个人物,是因交不够地租把一只老母鸡也搭上的孤老太婆,由于她是第一个,应该具有提示性和引导性,所以她环视喧闹的收租院,望着算账的地方,惶恐不安,内心独白“这是什么世道?”而收租院最后一个壮年就是总结性的,同样是回头看算账的地方,愤怒和仇恨,内心独白是“有我们和你算账的时候”!这里隐含着提示,即走向革命斗争,所以他左手提的扁担就应当做步枪来看待。开始一个是弱者,最后一个是强者,首尾呼应。

    地主刘文彩是收租院里唯一按真人塑造的人物,把他安排在中堂算账的地方,形成两个阶级强烈对峙和尖锐斗争的场面。他手拿佛珠,一副伪善面孔,在农民的反抗面前不禁吃了一惊,后退半步,表现他外表如狼似虎、内心虚弱的本质;刘文彩的保镖中有一土匪头子,他腰插双枪,站在刘文彩的身后;抓住青年农民的是反动军官和袍哥。他的总管家当时还在狱中服刑,已是虚胖的胡子老者,我们没有按其真人塑造。

    在塑造阶段正是农民交公粮的时候,很多农民推着鸡公车,挑着箩筐,成群结队,路过收租院大门。我们经常打开大门,实行开门创作,让农民进来看我们塑像,听他们议论,有时也主动征求意见。

    《收租院》是一颗“原子弹”

    1965年9月13日,在创作的最后阶段,全国美协负责人华君武、王朝闻来到庄园,还带来北京的记者。他们看了《收租院》泥塑群像以后,十分高兴,非常重视,说《收租院》是一颗“原子弹”!这样的形象比喻,意味着评价的高度和将要产生的影响力的广度。他们当场决定要在北京展出,并要大力宣传。

    10月13日,全国美协副主席、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来到庄园,他认为这是雕塑史上的一次革命,并正式通知准备去北京展览。

    在此期间,电影制片厂来拍电影,出版社准备出版画册,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到这里来上课。不久,中小学就把《收租院》正式编写入课本中。

    12月24日,《收租院》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展。

    (《北京青年报》4.1 王官乙)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本科生与母亲同发论文,不怪人们敏感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论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