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05-26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俄语人生

    今年48岁的贝文力,是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贝文力在上海卢湾区马当路第二小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俄语。

    “那时候,很多上海的学校都开始学英语了,我们是少数几所学俄语的学校。当时主要考虑到‘两条腿走路’,既要学英语,俄语也不能放。”升入中学后,贝文力的班上只有6个学生和他一样,学的是俄语,其余同学学的都是英语了。为了照顾这少部分同学,年级当时专门设立了一个俄语班,抽调了一位从上外俄语系毕业的老师前来执教。

    良师引路在前,一些原汁原味的俄国文学作品,开始成为贝文力的精神食粮。他记忆犹新的是:1980年,还是中学生的他从邮局买到《苏联文学》杂志的创刊号,刊名是茅盾题写的,第一期上就刊登了由作家巴金翻译的赫尔岑的作品。

    1981年,痴迷苏联文学的贝文力,如愿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如今仍嫌俄语冷僻的学生很难想像,当时贝文力这一辈人读大学俄语系的孤独: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之前,中苏关系一直未解冻。也正因此,上世纪8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俄语系也由于这个语种和政治局势的密切关联,一直显得凋敝。贝文力所在的俄语系,当时一共只有6名学生;而同一时期的英语系,一个班二三十人,还一连开了好几个班。

    和俄语一起走过最“冷”的时光,但贝文力从来不曾厌弃过这门语言。“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与俄国相提并论呢?”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这一连串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俄罗斯的诗歌、文学和音乐在中国土壤上扎下的深深根系,其背后也铭刻了一代人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父辈,正是听俄国歌曲、看俄国电影、读俄国小说的一代人。

    跌宕岁月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1949至1956年间,俄语教育在中国飞速发展,出现了全国上下说俄语的壮观景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一北一南”两所培养外语高级人才的摇篮,是很多学子的求学圣地。不过,恐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前身竟都是俄语学校。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党中央决定成立一所专门的俄语人才培训学校,以适应国家建设对俄语人才的迫切需要。同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归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她于1955年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1949年12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成立,这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1952年起,全国已先后设立了包括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外专等7所俄文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普设俄文系,公共外语大多是俄文,全国初高级中学也多开设了俄语课程。为满足更多群众学习俄语的需求,俄语翻译培训班、俄语速成班和俄文夜校顿时遍地开花,各地的广播电台开始推出俄语教学节目……

    但紧随其后的1956~1959年,俄语就开始进入了“调控期”。由于当时全国普施俄语教育,对其他外语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估计,取消了一些外语科目,其负面影响在5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显现。为加强其他外语语种的教学,一些高校的英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相继恢复或开设。

    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走低,全国俄语教育规模开始收缩。1957年在校俄语专业的学生开始被动员改学其他语种,同时规定俄语专业暂停招生一年……到1959年,经过类似的转、并、停以后,初期成立的俄文专科学校都改为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其他语种的学生,俄语专业学生人数逐渐减少。

    至60年代,中学设置的外语课一般为英语或俄语,但1964年后,英语被确定为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文革”十年,整个外语教育都遭到灾难性破坏,俄语教育也陷入沉寂的10年。改革开放后,经历过曲折起伏的俄语教育,才进入一个理性恢复期和发展期。

    (《文汇报》5.19 樊丽萍)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集采目标应是实现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