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10-25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来到抗日革命根据地

    汉斯·希伯1897年诞生于原属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现属波兰),一直在德国学习、生活,后来成为进步的新闻太平洋学会的一名记者。

    青年时代的希伯十分关注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希伯奔赴前线,鼓励抗战军民,痛斥日寇的侵华行径,呼吁世界人民援华抗日。1938年春,希伯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辗转到达延安。

    1941年9月中旬,希伯到达山东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等亲临欢迎会。

    欢迎会结束后,他脱下皮鞋,换上山东特有的大铲鞋,脱下西装,换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装,投入到紧张的战斗生活中。

    英勇抗击日寇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妄图打破僵局,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扫荡”。为了粉碎日军的“大扫荡”,我八路军115师领导决定挺进沂蒙山区,与山东纵队共同组成一个反“扫荡”机构。由于当时形势十分险恶,部队首长决定请希伯暂时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希伯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一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们。”

    一天深夜,希伯跟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顶着寒冷的北风,涉过结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静悄悄地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扫荡”战斗开始了。八路军战士为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往往要跋涉于高山峻岭、溪流河谷之间,有时白天打仗,晚上急行军,常常整日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希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和战士们一起生活和战斗,表现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希伯很快适应了游击战争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熟练地掌握了行军和夜间联络暗号。在同敌人作战时,子弹呼啸着从他身边掠过,他总是沉着机智,一面战斗,一面观察,并记录战斗的场面,为新闻报道积累资料。每当到了宿营地,万籁俱寂,战士们已进入梦乡,他却忙于写作,“滴答”的打字机声不断响着,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又增添了《反“扫荡”日记》等大量详尽生动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

    壮烈牺牲在沙场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希伯随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在大青山与敌人遭遇。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将我部团团围困。当时我部只有一个特务连和一些抗大学员,敌众我寡。为了掩护机关转移,部队首长决定将所有人员组成三个分队,分批向南突围。希伯谢绝随第一、第二两分队先走,毅然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敌人以密集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压过来,将突破口封锁了。希伯的翻译和警卫员,为了掩护他而先后英勇牺牲了。希伯看着倒在自己身边的中国战友,无比悲痛,他拿过牺牲同志遗留下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射击。突然,一发子弹打中他的臀部,鲜血沿着大腿流淌下来。他顾不上包扎,顽强地向敌人继续射击。又一颗子弹打中了他,希伯胸前涌出了鲜血。他咬紧牙关,挣扎着要继续战斗,一发炮弹又落在了他的附近……全身五处受伤的希伯终于倒下了。

    希伯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年仅44岁。

    (《齐鲁晚报》10.15 董伯先)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本科生与母亲同发论文,不怪人们敏感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论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