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顺(左二)向四达工具信息员了解情况
2007年至今,云南沾益县人保局副局长陈家顺先后5次“潜伏”在义乌和扬州的企业,考察了180多家招工单位。“跟着陈家顺,打工真顺心”,是老百姓对这位“卧底”局长的衷心褒奖。
为何去“卧底”?
到企业“卧底”是被逼出来的。
2007年春节后,县里决定在浙江义乌设立劳务工作站,我被任命为站长。带第一批303名务工人员去义乌当天,县里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出征仪式。可没想到,不满一个月,就出问题了。主要是去之前县里、乡里的干部跟老百姓描述的和他们在义乌感受的不一样。结果,那一批务工人员返乡率达70%。他们返乡,不仅给个人造成经济损失,还给准备要外出务工的其他人传递了消极信号。
我想,政府派我去义乌,我就不是代表我个人,我不能把这事办砸了,得让政府的说法和老百姓的感受能够对接,既要对得起政府、百姓,也要对得起自己的饭碗和良心。为了稳妥,我就以一个农民工的身份进企业,把情况摸清楚了再介绍乡亲们去打工。
第一次“卧底”是2007年7月去义乌的一家饰品厂。我在义乌的人力资源市场看到招工简章就电话联系,然后就进去了。
我在饰品厂的工作是串珠子,年龄大了,手脚慢,管理人员问我要不要换一下工作,我说不怕。但是,真的坐在那儿一整天,串12个小时珠子,还是特别累,腰酸背痛,没几天脚也坐肿了。但我必须坚持,因为一个月发一次工资,干不满一个月,我就不知道企业会不会按时发钱,会不会克扣。而且一般也要一个月才能把企业的情况搞清楚,如果进去干个三五天就出来,那就相当于白干了。
其实最辛苦的,应该是后来在华统养殖中心当饲养员。我有400多度近视,戴着眼镜看上去太斯文了,容易让人怀疑,我就把眼镜摘掉了。
当时,我负责照看病猪栏。我没养过猪,刚开始,觉得工作量挺大的,早上起来要打扫猪舍,然后用水冲,还要拉饲料,早、中、晚各一次,特别累,而且气味难闻,头两天连饭也吃不下去。好在挺过一个星期后就习惯了。
“卧底”考察啥
我在企业“卧底”,首先是体验它的工作环境。比如第一家饰品厂,我待了一个月,觉得管理上比较苛刻,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正常情况下每天要干12个小时,遇到赶货,就得十三四个小时,甚至15个小时,这就不是很理想。
生活条件也是我考察的重点。在华统养殖中心,四个人住一个房间,每人一张单人床,虽然简陋点,不过也算可以了。吃的方面呢,我每天把米淘好,放到饭盒里送到蒸汽室,下班以后饭就蒸好了,食堂可以打菜。
后来我发现,打工的人中,夫妻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子女的上学问题如何解决呢?2010年9月,我又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应聘到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去了。我以前当过老师,有教师资格证。那一个月,我教一年级,同时观察学校是怎么对待学生的,老师如何进行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如何。
“卧底”之后,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了,工作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比如第一家饰品厂,我把这家企业的用工信息回传局里,并在企业的宣传材料上特别注明了,比如吃,一个月要扣多少钱;住,水电费大概是多少。这样,县、乡、村的干部再去群众中作动员时,就可以按我标注的去讲,能让老百姓更清楚明白。
对那些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企业,我就敢拍着胸脯介绍更多人去工作。比如义乌的另一家饰品厂,我“卧底”一个月后就介绍了22个老乡过去。还有那家农民工子弟学校,我当时就安排了5个农民工子女进去。我跟他们讲,这学校我呆过了,放心。
(陈家顺口述 胡洪江整理)
(《人民日报》2.20)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