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北京精神”提出,到2012年1月底,全国已经有13个省、市、自治区和40个地级市,都提出了自己的“精神”。
以使用多寡计数,居前三位的是开放、包容、创新。这三组语词的内涵,都真切确实,无虚夸拔高之嫌。接下来使用数在五个以上的,为诚信、和谐、务实、奉献。此四组语词,本该为城市所具有,但目前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敢说已经做到与此四组语词名实相符。
事实证明,由北京带头的我国大小城市都竞相提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不仅无助于城市建设,反而造成城市的“精神”紊乱,其本身就是务虚不务实的表现。还不要说从拟词、票选到广为宣传,不知花费了多少资财,浪费了多少社会成本。
精神其实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不需要特别夸张地用标签标出。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城市的“精神”,就算真有这种“精神”,也扭曲变形了。何况很多都标示得不够确切,重复雷同,叠床架屋,不知谁可。譬如上海的特点,本来是洋气、都市味浓,现在却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自标,反而不知说的是什么以及是在说谁了。
发展特色经济,建构属于自己城市的传统与现代融会无间的特殊文化氛围,环保、安全、舒适、清洁、健康,人人都愿意住在这里,以自己的城市为荣,应该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选项。
(《社会科学报》4.26 刘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