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产兴学”摧残文化价值
江婷婷在2012年第3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上说,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为标志,以及1926-1931年以邰爽秋的“庙产兴学”促进会和薛笃弼主持制定的“寺庙管理条例”为标志的两次“庙产兴学”事件,均与政府宗教政策导向和汉传佛教式微、西学的渗透、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和社会传统价值观的误解、歪曲有关。“庙产兴学”对中国佛教的摧残和伤害深重,拆毁寺庙万余所,驱赶僧尼数十万,且无法避免教团内外的腐败分子对佛寺财产巧取豪夺,使数以万计的名寺宝刹毁于一旦,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损失巨大。
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的重构
黄朴民在2012年第3期《文史哲》上说,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中国春秋以前的战争中,崇尚“军礼”、战争手段相对温和与唯力是凭、战争手段极端残暴,都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这两种历史真实性的并存,使得儒家在构筑其以“义战”为中心的战争观念之时,有意识地采取了选择性的立场。而这样选择性取舍的结果,则逻辑地导致了历史的某一种真实得以无限制地放大,另一种真实却被人为地加以虚化或掩盖,从而促成了历史的真实向历史的虚构的转化。史学求真,经学尚善。儒家作为理想主义者,基于自己固有的观念,在许多情况下,总是为了“尚善”而牺牲“求真”,在他们那里,解构历史的真实,致力于历史的重构,乃是合乎逻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