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除了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有令人颇感矛盾的另一面,即实用主义。公众在面对科学知识时首先想到的是它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这直接体现在公众最想获取的科学信息和知识的内容上。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近年来针对各个人群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和研究显示,中国公众最关注的科学信息和知识是医疗健康、居家生活、科技致富等非常“实用”的话题,对于自己似乎用不着的、“不那么实用”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观念、思想等有关内容,多数公众淡漠对之。
中国公众对待科学的实用主义是一个社会群体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数不少的公众还在为改善自身生活质量而努力,人们的需求自然围绕衣食住行。但我们的调查发现,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物质财富相对富裕的人群中,这种现象依然凸显,这就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探究更深层的原因。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把吸收科学知识作为一种不慕功利的纯粹个人爱好的人还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关注的永远是事物利益层次的东西,这与实用主义的国民性息息相关,这是最值得中国人反思的地方。
没有理性和创新的社会文化沃土,没有高素质的国民作为支撑,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科技强国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情境下,需要我们有勇气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思考科学传播乃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事业的发展,寻求当代现实文化中科学传播目标实现的合理途径,探析科学传播与文化建设的互动,以文化精神建设助力科学传播的发展,以科学传播推动文化的完善,实现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追求的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学习时报》10.29 任福君 谢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