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面临被解构的情况下,史学研究应从何处着手以拓展视野,走向复兴?就这些问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志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当代史学走向了边缘化,我觉得主要是一段时间内简单化、标签化和过度政治化的倾向造成的。比如,过去凡是写农民领袖,都几乎千人一面,写到农民起义的失败处都要带一笔农民的局限性等,这种简单化和标签化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史学的信誉。其次是娱乐化的冲击。
史学也是人学,是人学也可以为人所用。史学从笔录帝王行事到记述百姓生活,从为帝王统治服务,到为民众长智慧,是史学主题和功能的大变化。
现在历史研究最大的空缺就是缺少对社会下层民众的研究,我们搞历史研究的,就是要尽可能恢复它的身世,把这些碎片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现在,我们的思想史研究大多就是在研究精英人物的思想史、研究思想家的历史,但这不算社会思潮,当时群众自发流传的民谣等才能代表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把这些歌谣聚拢起来,就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以吴歌为例,吴歌是明清时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多为情歌。例如《小尼姑》:“小尼姑猛想起把偏衫撇下。正青春,年纪小,出什么家?守空门便是活地狱,难禁难架,不如蓄好了青丝发,去嫁个俏冤家。念什么经文也,守什么的寡。”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都在争取爱情,这些发生在民间的吟唱,不加修饰地把自己的情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景象是不入正史的,可又是活生生的存在。蕴藏在民俗中的大量资料足以说明,在正史以外,还有另类历史的存在,这就是真正属于平民的历史。
(《深圳特区报》11.27 尹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