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诗谶,是指古人作的诗句无意中预言了日后与自己或他人生死攸关的事情。
最早的诗谶见于《世说新语》。潘岳的《金谷集》中有两句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后来,他与石崇(和王凯斗富、让绿珠跳楼的那位)一起被孙秀抓了,一同问斩,算是与“石友”“同所归”了。
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隋炀帝作的索酒歌:“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隋炀帝经常让宫人唱此歌,及至后来,李渊大兵攻入京师,隋炀帝自杀于迷楼,唐兵将迷楼付诸一炬,恰恰应了此诗的后两句。
这些都是诗作者当时浑然不觉,等应验了才发现的。还有一些人当时就能觉察到不祥,算是诗谶中的先知了。
据章渊的《稿简赘笔》说,唐代薛涛八九岁就通晓音律。一天,父亲指着庭院中水井旁的一棵梧桐树,出了两句诗:“庭中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让薛涛续下句,薛涛应声吟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完,有所思而闷闷不乐。后来一语成谶,薛涛果然落得个于风月场上迎来送往的悲惨结局。
其实诗谶一说,纯属巧合。古人作诗题材广、用典多,很容易跟将来的某一部分生活联系在一起。由结果来追溯原因,就显得神秘莫测了。
(《光明日报》11.27 陈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