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理依据
贺昌盛在2012年第4期《厦门大学学报》上说,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确立肇始于1950年代。考察“文学”自身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文学”作为“专业知识”之一种,包括审美维度上的专业知识、“时间维度”上的“文学史”知识和空间维度上的“国(族)别文学”的知识。美学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文学”三重维度的立体组合,共同构成“文学研究”之成为“学术”的最初的合法性根基。因此从“文学”研究在时间、空间、审美等核心维度上的知识构建诸方面,重新确认此一学科所特有的“知识”属性,才有可能真正给予“现代中国文学”以明确的学科划分和学术定位。
庄子生死观的四重境界
周兵在2012年第2期《中国哲学史》上说,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第一,“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第三,“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第四,“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