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经常涉猎中外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渐渐地发现:这些古代建筑的功能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神”而建造的,即神殿、教堂、寺庙等宗教性建筑;一类则是为“人”,准确地说是为人的最高统治者而建造的,如宫殿、园林、陵寝等世俗性建筑。
笔者的另一个发现是,那些以神的建筑为最高追求的国度后来很多都兴盛繁荣了:英、法、意、西、德等莫不如此。而以“人”的建筑为最高追求的国度后来却大都衰落了:除了古代中国外,还有建了非凡金字塔墓葬的埃及,建了“空中花园”奇观的古巴比伦,建了精美绝伦的泰姬陵的印度。
这是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天子”们统辖的是“家天下”,他们挥霍国家财富就像使用“家”里的钱财那样自由,为此他们不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甚至不顾国家的安危。不妨以晚清为例。圆明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后,为迎接慈禧太后40岁生日,同治皇帝和这位太上皇不顾国库空虚,处心积虑要把它修复,哪怕“择要”修复其中的一部分。但仅这一部分,就需白银4000多万两,而皇帝号召廷臣们募捐仅募得30万两。难怪一拨一拨的大臣们挺而含泪力劝,皆被他一一斥退并查办。最后,随着同治皇帝的驾崩,3000间在建房屋半途而废,已花的400多万两银子付诸东流。然而,慈禧太后并未就此罢休,后来为庆祝她的花甲大寿,她竟不顾濒危的国防,悍然动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而这时,无论她的王朝还是国家,都已是危在旦夕了。
以上从建筑这一角度联系世界历史上两类国家的反向发展结果,并不是说,建筑是其兴衰荣辱的唯一原因,甚至未必是主要原因。笔者总结这一历史现象,意在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在享受欲和至尊欲的驱动下大兴土木,对于国家和百姓都不是好事情。联系前些年我国某些地方刮起的政府大厦风:地方政府不顾中央三令五申,一味追求宏伟庄严、五星级装修,还得加上一个偌大的花园,有的甚至还要占据城市“制高点”,不禁令人深思。请问上述建筑的业主们:你们在继承一种什么传统?
(《光明日报》11.28 叶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