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你好·谢谢·对不起
 https://www.gmw.cn 2013-01-17 19:07:15 来源:文摘报

    外国人发现中国人生活中不经常说“你好”、“谢谢”、“对不起”,所以认为中国人不懂礼貌,素质低。其实,这是很肤浅乃至愚昧的认识。

    先来看“你好”。现在国人见面,以“你好”问候已很常见。自小长在乡下,记得只用“吃了吗”、“喝了吗”(“喝”专指吃晚饭)、“哪去”相问候;至于城里人那个时代是否时兴“你好”,却是不知道。《红楼梦》中已用“你好”相问,第六回周瑞家的见了刘姥姥就说:“刘姥姥,你好呀?”雍正的御批中也有“朕躬甚安,你好么”,但都带着一个语气词,有问询之意,与纯粹的套语“hello”并不相同。

    “谢”本义是谢罪之义,感谢义是后起的,“谢谢”连用以表感谢在明清文人的信札中已较为常见。但在其他文体中并不多见,如《西游记》中只四例,清初《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也仅二例。到了上个世纪初,即在某些现代小说作品中,如老舍的《二马》中出现了40个“谢谢”,但他的其他小说则完全没有。这说明“谢谢”在口语中仍没有普遍使用,而“谢谢”出现比较多的作品,作者大都曾留学欧美,显然是受外国文化影响而致。

    “对不起”的英语对应词是“sorry”,英国人使用这个词相当频繁,国人说“对不起”确实少多了。部分原因在于“sorry”除了认错,它还表达难过、同情、遗憾、无奈与不忍心等多种情绪,而“对不起”只是其中认错一项。但中国人表达这些情绪会有另外的方式与词汇;即使认错,中国人也不见得说“对不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谢谢”、“对不起”基本上都是书面语词汇。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词汇,是在长期语言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其社会、历史、民俗等各方面的原因,不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轻易改变。

    (《今晚报》1.10 孟昭连)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