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供职的这所高校,教室多媒体的钥匙和话筒原先是由学生凭证件到教室管理科领取的。后来据说有学生利用这个机会用普通电池换下话筒里的充电电池,而教务部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钥匙和话筒改由教师亲自领取。
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探究“制度成本”问题的好例。“由学生领取钥匙与话筒”的制度成本是偶尔会有充电电池遗失的情况发生;“由老师亲自领取钥匙和话筒”所要付出的制度成本则是教师须提前二十分钟赶到教室管理科,领取钥匙和话筒后再匆匆赶往教室,再也没有了先前从容的步伐和心态。如果进行制度成本的核算,后者比前者大多了。即使每学期有半数的充电电池被偷换,也在学校财力可以接受的“合理”的范围;而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能有一个从容的心态,一个好的心情,从而愉快地进入知识的传授,我想不应该算是过高的要求。
中考、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要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本意是维护教育公平公正,未期却制造出更多的不公正。就高考而言,举凡学科竞赛、体育比赛、优秀生、特长生都可成为加分的理由,这样的“加分”政策成了某些权势群体的腐败通道。如果从制度成本这个角度看,说得不客气一点,现在的“一张考卷”+“加分优惠”的中、高考制度,已经威胁到中、高考制度的整体公平,所支付的制度成本比先前的“一张考卷”大多了。
引入制度成本的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改革所以非改不可,即在于整个社会正在为这种制度现状支付高昂的制度成本;某些制度则由于支付的制度成本尚在“合理”的范围,本无改革的必要与必须。本不必改革而硬要“改革”,“改革”就成了“折腾”。
(《羊城晚报》1.20 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