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社会总体信任指标为何会降至如此之低?如何提高公民信任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
从现实情况看,改革难以突破,一些新的制度迟迟未能建立起来,是社会信任度下降的根源。仔细分析可以看到,第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灰色黑色收入难以控制,很难使城乡居民对社会产生足够的信任感。第二,信息公开不到位,降低了社会信任度。第三,改革滞后,尤其是政府自身转型与改革滞后。
社会不信任情绪继续下去,不仅对社会进步是一个负面影响,而且对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掣肘。社会不信任度每提高一点,意味着达成信任就需要更多的额外支出,由此大大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民众之间、民众与社会之间如果存在广泛的不信任,基本上不可能就一件事情达成共识,也很难推进相应的变革,由此陷入“不信任-难改革-更不信任-更难改革”的恶性循环中。
要重建社会信任,提高社会信任度,关键在于制度变迁要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预期。
第一,推进以公开透明为重点的政府转型。要建立起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基本条件是政府要公开透明,包括财政预决算要公开透明,纳税人交的钱怎么用、用的效果如何,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说明。
第二,在关键领域改革上要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反垄断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两项。这既涉及可持续增长的问题,更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的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没有得到制度保障的社会,很难有真正的信任。
第三,推进社会启蒙。社会启蒙的核心是打造有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通过启蒙运动,扩大社会公约数,形成社会信任的坚实基础。
(《深圳特区报》1.22)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