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意大利人基尼提出了一个定量测算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状况的方法,并用一个系数来表达居民收入差异的程度。后来人们将这个系数称为基尼系数。后人根据基尼的思想,提出了数以十计的不同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可以反映居民的贫富差异程度。但是,一个基尼系数未必对应一个确定的贫富差异程度。同样的基尼系数所反映的收入(或消费、财富)的分布可能是多样的。比如,有120单位的收入在5个人中进行分配,第一种分布是12、12、32、32、32,第二种分布是18、18、18、18、48。在不同的价值偏好指导下,人们可能会认为其中的一种相对而言更“合理”或更“不合理”。但是计算下来,上面两种分布的基尼系数结果是一样的,都是0.25。
有一个广为流传、甚至为专业部门和人士引用的说法:联合国规定,0.40是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其实,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传说。联合国非常清楚地知道,它公布的各国和地区的基尼系数,主要来自所在国或地区的政府和专业机构。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其采用的口径和方法可能存在差异,进行简单的对比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的。即使在口径和方法一致的情况下,确定某个基尼系数数值作为各国和地区的警戒线,也是简单思维的结果。因为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对贫富差异的敏感度和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进行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须审慎,绝不意味着中国的贫富差异问题可以忽视。相反,我们希望通过全面认识中国的贫富差异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最近10年的基尼系数,这是个好开端,但离开我们能比较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国的贫富差异问题,还有很大距离。
当年意大利人基尼提出测算收入差异程度的办法,思维和方法都是相对单一的。如今,我们有更开阔的思维和更强大的技术手段,我们应当能够更加全面、更加迅速、更加有效、更加具有说服力地测算出居民贫富的差异程度。
(《文汇报》2.6 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