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我的“国学观”
 https://www.gmw.cn 2013-03-21 15:17:41 来源:文摘报

    “国学”这个词原本是在日本江户时代产生的一个日语词,是日本学界在“汉学”、“洋学”之外,对本国学术的身份确认。“国学”一词输入中国后,也与“西学”、“洋学”(外国学)相对而言。晚清“国学”意识的自觉,与“洋学”意识的产生不可分割,是民族防卫意识和文化自尊的一种体现。

    但是,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学”与“洋学”的绝对分野已经不存在了。从研究者的文化主体性说,凡是中国人做的学问,不论是研究中国还是研究外国问题的,都应属于“中国之学”,即“国学”;凡是中国人所做的学问,包括对外国问题的研究,只要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立场与思想智慧的,都应该称之为“国学”。简言之,凡是“中国人之学”就应该称为“国学”。

    从近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史来看,近代的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鲁迅、周作人、胡适,现当代的钱钟书、季羡林、梁漱溟、朱光潜等,他们其实都不仅仅是研究中国之“国故”、“国粹”的所谓“国学家”,而且也是研究“洋学”的“外国学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研究外国问题,并不是鹦鹉学舌,拾洋人之牙慧,而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去烛照外国,理解外国、表述外国、阐释外国,并由此返观本国。这样的“外国学家”归根到底是属于中国的,是属于中国学术史的。这样的外国问题研究,也应该属于“国学”的范畴。

    作为自信的中国学者,要对外国学者不苟同、但存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与学术才能独立,才能在世界思想和学术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占有自己的地位,我们的学问乃至思想的“国尊”、“国格”才能真正形成。“国人之学即是国学”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国尊”、“国格”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对“国学”的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

    (《北京日报》3.11 王向远)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