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的存在会伤害道德的积累。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的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你的敬与爱。所以,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名利之心的存在无疑会伤害道德的积累。清代学者唐甄有这样一段分析:“盖名者,虚而无实,美而可慕,能凿心而灭其德,犹钻核而绝其种。心之种绝,则德绝;德绝,则道绝;道绝,则治绝。人人为学,而世无真学;人人言治,而天下愈乱。”(《潜书·去名》)名利思想,有者多无者少。唐甄将“名”之于道德的危害,比作钻核绝种,确实振聋发聩。倘若人人都是为了“名”而治学,世间哪里还会有真正的学问?道德修养,又从何谈起?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拥有真正的德;“下德”之人总认为自己从不离开德,所以他不能拥有真正的德。道德修养虽然是一种自我行为,却也不能自我欣赏,更不能自我陶醉。
(《解放日报》4.7 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