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待完善,但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地方,市场潜力巨大。在中非关系日益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来到这片充满神秘和希望的大陆上工作、生活。
而对于许多并未到过非洲的国人来说,非洲却依然显得有些陌生。
阿尔及利亚
2012年7月,王青(化名)被中国某通讯企业派至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主要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
出发前,她最担心的是疾病。但过去之后,她发现并不需要担心。当地宜人的气候,让她渐渐能够享受这里的新生活了。
在阿尔及利亚,中国企业非常多,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等。王青感觉,当地人对中国人比较友好,“认为中国人勤奋”。
王青的工作免不了和当地的劳动局打交道。
“本地人办事不慌不忙。”她说。
王青很快适应了在阿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就是偶尔抱怨下饮食,因为不可以吃猪肉。”“最喜爱的是这里没有被污染过的蓝天和一眼望去如电影《魔戒》中的绿草原。”
当地有非常丰富的物质和资源,但不少当地人没有工作,“如能充分利用,经济会发展非常快”。
在非洲生活,娱乐活动比较少,不如国内丰富。工作以外的时间,王青会和同事一起,或到风景区旅游,或散步,或品尝当地美食。
加 纳
“可可之乡”加纳位于非洲西部,靠近赤道,没有四季。全年只有旱季和雨季,天气非常炎热。
三年前,作为某通讯企业驻加纳客户经理,贾杰(化名)首次赴非。在那里,他所属的公司为加纳提供全面的通讯服务。“加纳是个非常好的国家,性价比很高,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也会选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找到自己的乐趣,踩准节拍,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有华为、南航、中石油等大公司,也有小的公司来销售电子产品,还有个人到非洲来做生意。”贾杰介绍。
加纳是前英殖民地国家,基本沿用英美法系。加纳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加上本地口音,刚来的前几个月,他非常不适应,与客户的沟通存在很大问题。工作一段时间后,贾杰感到,加纳人的性格喜欢直来直去,爱憎分明。“只要你用心跟客户搞好关系,满足他们的需求,基本上没有像国内那样繁冗复杂的人际关系。”
贾杰和同事住“条件非常好”的公司公寓,出入有车,在当地最好的写字楼里上班,食堂提供中餐。周末,公司还会组织员工踢足球、打篮球。
在当地,许多中国公司都有一条禁令:禁止破坏当地生态物种、环境的行为。这里有不少珍贵的野生动物,比如在整个西非海岸都很稀少的国际保护动物海龟等。
而当地的水果,是可以大吃特吃的,这里盛产芒果、菠萝、木瓜、西瓜、橙子、苹果、香蕉、牛油果……
在贾杰看来,加纳“缺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国民健康保障也有待提高。”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当地人的优雅。加纳人非常不喜欢在公共场所抽烟的行为;不喜欢被人催促,因为他们觉得那样非常没礼貌。
“再比如在电梯里见面,大家要互相问好。中国人没这个习惯,所以有时遇到当地人向你问好,你没反应,他就会提醒你:我在对你说早上好。”
加纳人喜欢音乐,每天晚上都会在街边的露天酒吧载歌载舞,非常快乐。
“我们公司的司机月工资只有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但他们不会为了多挣加班费,而放弃与家人的晚餐时间。”贾杰说。
最让贾杰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尽管路面窄小,只要有公共车辆鸣笛(消防、救护、警察等),道路上的车立即往两遍躲避停靠,让出中间的路给后面鸣笛的车辆。“这种情况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竟然是在非洲。”
尼日利亚
5年前,赵一峰(化名)被公司派往尼日利亚。到了当地,赵一峰感觉到:“比想象中要好一些。没有文化冲击。”更多的差异,体现在客户和生活环境上。
作为国内某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员工,赵一峰在尼日利亚的工作经常需要和当地企业及有关部门打交道。“当地人对来自中国的大企业多是尊敬的。”他说。
工作以外的时间,赵一峰或闲逛、或宅在家。在他看来,非洲就像是一片半处女地。“如果是环境好、治安好的国家,是可以长期生活的。”
加 蓬
五月渐近,某大型国企工作人员李强(化名)开始忙碌地收拾行囊。
他的目的地,是非洲加蓬共和国。去年夏天,他就曾在加蓬农村地区呆过大半年的时间。同样是因为工作。
加蓬有两点让这个中国青年人感到意外:“一是当地农村还比较落后,虽然也有一些人富裕起来了。二是人们对中国人挺友善。”
李强介绍,在加蓬,自己看到的多数房子,都是木头搭成的简陋住所。很少看到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
由于李强所在的公司采用封闭式管理,他无法自由地在这个热带国家游玩。“我们的护照都是公司统一保管”。李强说,这也主要是为员工的安全问题考虑。
李强所在的公司在加蓬当地聘请了一些青年,“合同一个月一签。当地保护工人权益的意识很强。如果中途解约,不仅手续麻烦,还需要赔偿”。
李强眼中的加蓬人的性格特点是“很知足常乐,不像在当地做生意的中国人,总是很积极地努力干活挣钱”。
总的来说,李强在非洲的日子还算轻松。工作之外,他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公司的年轻人和他一样,人手一个移动硬盘,里面都是各自喜欢的电影。“就靠这个打发时间了。”
在加蓬农村,人们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以及捕猎来获得食物。生活用品多是“中国制造”,但是不仅数量很少,价格也贵。而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当地农村人来说,更是奢侈品。
安哥拉
杜清(化名)是北京建工集团的机电工程师。从2009年初到2012年年底,他在西非国家安哥拉待了近四年时间。
杜清公司的项目在安哥拉的首都郊区。经历过27年内战,首都存在贫富差距现象。“这里的中国人很多。据说当地一共有人口两千万左右,中国人就占到26万。不过基本都是过去做项目或经商的流动人员,没有移民过去留下的。”
安哥拉人的生活节奏不是特别快,当地人上午九点上班,下午三点就下班了。
每次去超市,结账时,杜清都要把钱整理好,把手放在柜台上,“板正地给”。“以前有些中国人不注意这个,扔给人家,人家就会很生气。”
杜清打心眼儿里感觉,中国人在那边的贡献挺大。“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道路、铁路建设。”大多数当地人对中国人也是友好的,“那边发展得很快,大型连锁超市啊、很多基础设施都建起来了。”
在安哥拉,人身安全一直是杜清所重视的。“靠自己注意安全。出门都要结伴,不允许一个人出去。而且出门前要跟公司报告,让领导知道你去哪里了,必须得能联系得上你。”
肯尼亚
2011年年末,刘宇(化名)被中联重科派至东非国家肯尼亚。
最初来到这个盛产顶级长跑运动员的国度,刘宇有些惊讶于这里“全年25摄氏度、四季如春”的气候。当他在当地的中国超市买到王守义十三香时,最初的陌生感消融了一大半。
对于肯尼亚的法治环境,刘宇评价很高:“肯尼亚环境相当宽松,只要安分守己,不杀人、不放火,自然没人找麻烦。”
一转眼,在肯尼亚已一年多。其间,他还偶尔跑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在这三个国家,当地老百姓都说中国企业“顶呱呱”。“他们会指着一条路对你说:这是中国人修的路,顶呱呱!”
在刘宇的肯尼亚生活中,一位本地小伙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个小伙子之前在我们酒店里打扫房间。他很热情,给我介绍内罗毕哪些地方可以买到好东西,还专门带我去看过市场。他也不收钱,也很少会有‘we are friends’这种大路话。他善良、正直。”
刘宇觉得,相对于欧美、亚洲,非洲还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所以要评价非洲,我觉得要先理解这片大陆,要用包容的、发展的眼光看。”
(《法治周末》4.25 高欣 尹丽 汲东野)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