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通俗史学,史学研究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可读性强的历史作品必定是肤浅的。对此,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1909-2000)指出:“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浅薄,而是既有充实、正确的内容,又要能看得懂。……在这个意义上说,写通俗读物比写专门的文章还要难,绝不可轻看。”
白先生指出,轻视历史知识普及的学者,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第一,认为文史是两途,治史就不必在文字上下功夫。”“第二,认为让更多人阅读的作品,总不免粗俗。”第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史学工作者历史文学修养不够,难以胜任普及历史知识的重任。第二个,则导致史学研究者将历史工作的对象局限于同行这个狭隘的封闭小圈子,不愿从事通俗史学活动。
这两个误区,涉及到如何看待文史关系与认识通俗史学两个问题。关于前者,白先生认为,文史不分家,是我们的传统,自《左传》以下大史学家往往就是大文学家。史学工作者应该继承中国古代史学重视文字表述这个传统。至于后者,白先生明确指出,史学作品是粗俗还是高明,取决于质量的高低而不是读者的多少,史学作品是否具有学术性,由其内容所决定,而不是由其表现形式所决定。因此,专家学者从事通俗史学活动,表明其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有深入浅出的撰述能力。
白先生对于通俗史学的论述,有助于史学研究者走出认识上的两个误区,真正弄清楚史学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地将历史知识交给广大民众。
(《北京日报》5.20 赵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