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学术不端、学术失信问题社会反映突出,成为时有发生的一种社会病。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学者们就此探求解决之道
“缺乏养成教育,是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多数大学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和悠久的学术传统,这种状况本身就容易导致学术失信的发生。”
张保生列举的一个例子:“美国一名法学家曾发表过一篇著名论文《世界贸易宪法》,全文11万字,其中脚注占了10万字,正文仅有1万字。”张保生指出,虽然从字数来看,该文的原创内容仅占9%,但它符合学术规范,是一篇世界法学界公认的好论文。
“很多情况下,我国学者论文正文和脚注正好相反,似乎引注多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张保生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引文规范的习惯。
“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是作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也应该遵守的5种基本价值观;很多人缺少的,是未能把这些基本价值观植入灵魂。”一位学者说。
谈到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或重构,张保生教授特别提到两点,一是维护程序公正,“这就要求评价机构中立,评价标准和程序预先公布,并得到严格遵守,实行小同行评价,采用通讯评审方式”;二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单纯的定量评价会产生学术泡沫,加剧粗制滥造”。
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已成一种共识。“考评体系是学风建设的风向标。南大正逐步推行职称评定代表著作制度,探索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尝试引入国际评估机制,还将适时启动团队考核机制。”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教授告诉记者:“就是一个目的,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光明日报》5.27 胡其峰)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