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传统文化底色
 https://www.gmw.cn 2013-06-06 10:24:38 来源:文摘报

    中国真正意义的公民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随着各种思潮的引入与滥觞而几经流变。虽然主导公民教育的思想不断变化,但依然有一些原则与价值被不同时期的公民教育实践所坚守。

    私德与公德兼备的理想公民形象

    近代中国的公民教育起始于清末民初的修身科,所修之内容既有公共领域的素养,更有儒家传统所提倡的私领域的品格。当时社会对一个好国民的期待是:“对己则修德……以俭奉身、以勤处事;对家则孝亲……教子女、睦亲族;对社会则敬老慈幼……守公德与公益;对国家则纳税守法、卫国爱众,如此称为好国民也。”

    伦理与法理并行的公民权责阐释

    民国的公民教育课本清晰地界定了公民资格的法理意义,后续的阐述却颇具伦理色彩。如“所谓自由者,即天赋之人权耳……苟以自由为贵,宜知自处之道”。可见,公民虽享有法律意义的自由,但懂得如何“自处”乃是享有自由的条件。公民“不仅消极地要遵守法律,积极地还要尽道德的义务……合法的生活不过是最低限度的个人生活,我们于合法的生活以外,应当更进一步去完成道德的生活”。

    小己大群为主线的公民地位界定

    “个人的言行便应处处以社会的福利为前提。要知社会的福利,同时也就是个人的福利”。在这种群体至上观念的引导下,公民的个人生活与个人发展都与社会发展、国家兴衰紧密相关,只有服从并奉献于社会,公民的福利才能得以实现并获得保障。

    近代中国的公民教育虽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但是当时的知识精英与教育实践都并没有固守西方思想的理念,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对现代的公民理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是近代中国国家建构初期的时代背景使然,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5.29 李艳霞)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