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元拿着普京照片对比《普京总统肖像》 宋诚林摄
“普京这一笑,让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
莫斯科时间3月22日晚,克里姆林宫。中俄两国元首互换国礼。随着红布拉开,习近平主席赠送给普京的国礼——《普京总统肖像》,呈现在众人面前。
绣像中,普京身着黑色西服,白衬衣配红色格子领带,肩背笔挺,英姿勃发。嘴巴微微张着,仿若准备演讲。站在绣像一侧的普京总统,目不转睛地望着眼前的“自己”,旋即,开怀地笑了。
“太精致了,太好了。”普京连声赞叹。接下来的一幕很有戏剧性,普京将自己当天戴的红领带放在绣像的领带旁比划着,真是一模一样。
“普京这一笑,让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守在电视机旁收看新闻的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沈绣“非遗”传承人卜元,眼都不眨地盯着荧屏。看到普京笑了,他那颗提着的心才放下。
“这是代表国家送给人家的东西,就是不睡觉也得绣出来”
去年年底,卜元接到了外交部礼宾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希望沈寿艺术馆能绣制一幅普京总统像,已备来年3月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时作为国礼。
这一次被选中,主要是因为卜元他们在2009年出色地完成了给奥巴马总统送国礼的任务,那次绣的是《奥巴马合家欢》。可这回,卜元真心觉得太难了,“要保密还要赶时间”。
时间紧到什么程度?外交部把时间限定在3个月,卜元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给记者算了算,按照正常进度,完成一幅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绣品,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傅独立完成,需要用一年左右时间。3个月,怎么可能高质量地完成?而且这3个月里,还包括一个春节长假在里头。
“可再难也要完成,这不是一般的活儿,这是政治任务啊。”
于是,卜元提出了“人歇针不歇”的绣制思路,召集馆里绣龄在35年以上的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6人组成一流班底,采取组合移动法,轮流上绷架,走线飞针。
用“拼尽全力”来形容几位工艺美术大师干活的劲头,一点都不夸张。他们说,“这是代表国家送给人家的东西啊,就是不睡觉也得准时绣出来,还得绣得漂亮。”
整整91天,沈绣传人们几乎是分秒未歇,接力完成了国礼“普京像”,也创造了沈绣人物肖像创作史上用时最短的新纪录。
将时光定格在十几年前的普京
惟妙惟肖的普京像,是怎么一点点绣成的呢?
定画稿是创作的第一步,事关成败。
为了表现出一个大国总统的风范与气质,卜元首先翻阅了由外交部提供的几张普京总统的标准照片。但他觉得远远不够,自己又搜集了一些总统的生活照,反复琢磨。
普京总统向来以硬汉形象示人,可在翻看普京近照时卜元发现,岁月的痕迹已烙刻在这位硬汉那深深的鱼尾纹中。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善柔道、会驾飞机开坦克的硬汉意气风发,始终洋溢着青春活力。
是完全真实地再现,还是把握分寸进行艺术加工?想来想去,卜元产生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在画稿中将时光定格在十几年前普京初任总统时。
绣个年轻版的普京,对此方案,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起初很是犹豫。可最终,还是卜元的一番大白话让这个方案顺利通过:“把人给绣年轻了,绣漂亮了,谁会不喜欢啊。”
这种朴素的民间智慧,真的起了作用,普京总统看到肖像时那开怀的笑,就是最好的明证。
眼珠中的黑色,是由20多种颜色的线混合而成的
源自江苏南通的沈绣是以清末刺绣大师沈寿命名的刺绣流派,历史上为清代宫廷绣。绣品所呈现出的立体感,从不同角度观看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人物肖像历来是沈绣艺术的强项,以渐变色泽的明暗线勾勒人物神韵,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在卜元看来,要使静态的肖像与观众对话,令其“活”起来,神态是最关键的。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人物神态最重要的呈现载体。这次“窗口”的活儿,分给了南通沈绣界荣获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李锦云。
别看眼睛占的面积不大,但和绣针打了42年交道的李锦云还是丝毫不敢懈怠。比对着馆长出的人物画稿,她在心里打起了腹稿。
绣制时正赶上过春节,因为要遵守保密规定,她不能和家里人和盘托出。一直是家里一把手的她,第一次将春节宴请亲朋的任务托给了丈夫。即使对丈夫她也没多说,只说,这次你一定要支持我,我在绣件“大活儿”。
这活儿,真的很大。
绣眼睛先要用淡灰色线铺底,然后一层层叠套上色,再旋转刺绣,通过明暗部位的处理,从各个角度塑造眼球的立体感,还要将眼光中的亮点给“拔”出来,这样才能将普京那种坚毅强悍的性格通过眼神传递出来。
李锦云告诉记者,整幅肖像使用色线70多种。为了达到传神的效果,一根色线丝愣是被劈成了24缕细丝。而绣眼球的线,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四分之一粗。
(《解放日报》6.7 任春)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