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结束了。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题总是高考中最受关切的一道题。这不仅因为作文是所有高考题中分值最高的,而且中国自古讲求“文以载道”。这里,我们摘发几篇北京在校高一高二学生以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为题写的作文。
“联络”使距离变远?
人大附中高一(14)班 司雨慧
爱迪生睁开眼睛,看了看床头的日历,使劲揉了揉眼睛,发现自己没看错。没错,是2013年。身为一个高智商的科学家,爱迪生不打算纠结于自己是如何成功穿越的。他梳洗完毕,就淡定地出了门。
漫步在大街上,爱迪生把好奇的目光投向行人手中的“板砖型机器”。正不明原委,抬头却见路旁极大电子屏上的广告××手机。“手机。”爱迪生心中默念,真是形象的名字。抬脚走进一家手机专卖店,细细了解了手机的功能,他不由得被震慑住了。按下号码便可随时随地与任何人通信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分享平台,无一不将人们编织进厚厚的网。
于是,爱迪生穿梭在各个场所之间,想见证手机的神奇功效。他先去了一所学校。教室里设备非常先进,老师的演示文稿可以与学生的手机同步。满意地点头。只是——他皱了皱眉,瞟见教室后排的几个学生正浏览着最新资讯和商城信息,无暇理会老师的教诲。当他飘进一家餐馆,一家人正围成一桌吃饭。只是场面远不如他自己的时代那样温馨——暖色的烛光,飘香的饭菜,欢快的交谈声。而这家人,父母、儿女,人手一个手机,默默无言地等待饭菜,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爱迪生默默回到自己的房间,思考着白天见到的一切。手机确实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类这样努力地发展通信,为什么却好像是努力地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之间筑起厚厚的壁障?难道是科技错了吗?他用手机打开微博,看着上面琳琅满目的状态,却越看越像人们为了隐瞒真实的自己而编织的谎言。他努力盯着这些信息,试图穿透他们,却看见了一群害怕孤独的孩子。他们渴望被倾听却又畏惧直接接触,他们无法控制面谈时的突发情况——因为每一个瞬间的停顿,都会暴露出最真实的自己。
爱迪生无奈地叹口气。他发明电灯泡,可不是想让后辈们步入黑暗的。忽然,他眼晴一亮——网上一段视频里,女学者义正词严地探讨着手机与人的关系。他欣慰地想,不错,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抓住问题的根源,想解决并不困难。人们只需学习如何独处,凝聚思想,淡化焦虑。如果人们肯投入真心,真诚地聆听彼此,从虚拟中回归现实生活,相信手机的联络功能会发挥得更好。女学者的演讲在掌声中落幕,嘴角噙着一丝笑意,爱迪生满意地回归了梦乡。梦中,一家人仍手持手机,却不复冷漠,言笑莹莹。
爱迪生日记
陈经纶中学高一(4)班 孙一清
2013年6月7日 雨
他们邀请我去21世纪体验生活,短短的一个星期,可真是叫我大开眼界。这里有一种被称作手机的发明,它的出现就像是一只蝴蝶在雨林里扇动几下翅膀,随即就引起了新时代的一场足以改变人类生活的信息革命。
手机的出现确实颠覆了一些我原本对于科学技术的看法。在我所处的时代,科技的成果多半还是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上,作为一股永动机般不竭的活力注入到我们谋求经济效益的途径里。人们可以点灯读书,乘坐列车上班,却不会将藏在内心的小秘密讲给那些冰凉的金属制作的大家伙们听。然而手机却不同,21世纪的人们信任它,就像结识了一位值得托付的挚友。
手机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情感。21世纪的人们的通讯方式不再局限于固话和书信。短信、QQ、微信、微博,或许只是在街上偶然想起了什么,一条短信,就能让信息插上一对翅膀。人们的交流方式由单一的你说我听变成了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交托给第三方,让第三方去传递。每一条信息都是一个信任,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信任在空中传递。这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简单也更亲近了。当手机的信息提示灯亮起的时候,人们定会忙不迭地掏出来查看。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每到这时,我都会饶有兴趣地猜测发件人的内容:是告诉对方自己正在伤心难过,还是有什么喜悦的事情要和对方分享?
手机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意识。这里的人们买东西,总是先用手机查找商品,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对,然后在确定了购买意向后在空中完成交易。在现今人们的意识里,再也不会有买东西必须要去商场现场挑选的死板定义了。除此,连办公也不一定非要在办公室,手机能够满足人们在任何地点处理文件的需求,让世界各处都是我们理想的办公地。世界开始由一个个固定的功能分区,彼此互相慢慢相融,手机缩短了时间、空间的距离。
科技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还能够改变人们的意识。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将我此行的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科技的思考
陈经纶中学高二(11)班 林晗
每每看到商店门口长龙一样的队伍,我就知道乔布斯和他的同事们又有新创意了。一代又一代的手机不断问世,让我们越来越惊叹于其超强的功能,伴随着手机的进步,微信、微博等高科技的产品也纷至沓来。于是,不经意间,我们生活的点滴因手机而日益丰满。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却也着实需要认真思考一番。
综观历史上的文学大家,似乎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司马迁独自在狱中,忍辱编写《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第一笔,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轼宦途多舛,几经风波,孑然一身的他竟然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又是何等的洒脱自然;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写下旷世奇书《红楼梦》,让多少人为之痴迷;鲁迅在一个人的孤独中反观自我,反观社会,用笔唤醒了一个时代……这些故事不可枚举,却无不隐含着“孤独”一词。
这里的孤独不是指闲暇无聊,无所事事,而是要沉静下来,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拷问和反思,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公交站台上的人们,低头看着手机,手指快速地划几下屏幕,整个过程甚至不见表情的变化。连这样短小的时间都被手机挤占,自然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对象。没有了对内心的诘问,也就难以写出深刻真诚的文章;没有这样的文章传世,后世的子孙就更缺少了心灵的洗礼,更会依赖于科技而丧失自我。
我并不是说科技本身毁灭了人的思考;恰恰相反,科技本来的面目便是人类经过长期深入地思考而结晶出的智慧的精华,而且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贝尔发明的电话实现了“音书万里一时通”的愿望;互联网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想象成为了现实……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更广博的见识,而要将这沙中世界、树上菩提内化为内心的智慧,则考验我们对科技的正确认知。
我们正站在悬崖的边缘,如果成为科技的俘虏,那么人的心灵必将在沉寂之中落入万丈深渊。让科技也服务于人的心灵,让人的心灵驾驭科技,也许应该是所有人要反思的话题。
(《北京青年报》6.14、17)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