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十年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著述巡礼(上)

2001-05-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潘小松 我有话说

一部三国,不知从何说起。谈1990年迄今的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具体成果,就不能不发这种感慨。论著引索的工作即便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文献汇编之类的手段,也只能是挂一漏万。仅笔者书架存放的美国文学通史类著作,就不下十种,还不包括“美国文学概论”之类的东西。另外,冠以“欧美文学”,“西方文学”等的著述也难统计,但又不能排除在“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之外。所以,比较可能下笔的,也只有就目力所及并且认为的确是新成果好成果的著述概而谈之。这就已经冒“洋洋大观”之险了,仅列相关书目和论文题目,就得长文的篇幅。万不得已,只能对不住被遗漏的同行们的大作了。
  
  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通史类著述以《新编美国文学史》(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第一卷著者张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和《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青岛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为最新。前者吸收了美国同行的成果,考虑了弱势文学?妇女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等?的地位以及“文学理论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强调“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对华裔文学也进行专门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史》则追求“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和叙述话语的生动耐读”,作者用比较文学的手法揭示了美国作家和欧洲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的联系。常耀信著《美国文学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分析作品时旨在和读者一起边读边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并指出其不足”。该书还着墨于中国学者不太介绍的作家如诗人爱德华·泰勒。《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张子清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是一部近90万字的专著,作者历十年完成。作者认为美国诗歌缺乏本国的悠久传统,“不存在牢固的排外的凝聚力,而急切吸收各国文艺的营养”;美国多元的社会培养了多元的诗歌,但仍以白人诗歌为主流。《现代美国小说史》(王长荣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是我国较早尝试以小说为主题的美国文学研究专著,“对于各位作家的流派归属,主要依据其文学创作中的主要倾向来确定”。以小说为研究主题的尚有董衡巽先生的《美国小说风格》等行世。新书里面,黄铁池著《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6月)值得一提。该书尝试“以时间为序”反映美国小说的概况与走向。董衡巽先生在“序”中说:“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贴标签,读起来有时序感”。《当代美国戏剧》(汪义群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的特点之一是照顾到了黑人戏剧,左翼戏剧和音乐剧;同题材著作尚有周维培著《当代美国戏剧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和郭继德著《美国戏剧史》。周著认为战后美国先锋戏剧“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和商业的戏剧舞台”;“不仅直接反映了冷战、民权运动、越战以及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风云,而且还吸纳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艺术理论,在创作思潮上呈现出班驳陆离,纷繁杂乱的色彩。”通史类的书尚值得一提的还有胡荫桐、刘树森主编的《美国文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该书以英文属草,辅之以作品选读。李公昭主编的《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是解放军外语学院一群从事美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年轻人写的。这本书用一定篇幅评介了六十年代后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关注了一批被前辈学者忽略的作家如罗伯特·库佛。作者们强调各种流派或思潮相互重叠与渗透,如现实主义与黑人文学、南方文学、犹太文学、现代派与南方文学、“垮掉派”与后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派与现实主义等等。青年学者刘岩编著的《美国诗歌导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以英文属草,也具规模,约40万字。李维屏著《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分析了现代主义的性质,把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放在西方文化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除了庞德和卡明斯等人的诗歌外,该书列有专章研究“迷惘的一代”小说和“黑色幽默”小说,同时也照顾“荒诞派”戏剧。李维屏另有专著《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除了分析
  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外,该书下半部研究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形式以及意识流语体的特点与功能。潘绍中编著的《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1607—1914》(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里的评介文字做到了史论结合并能把美国文学放在“大文化”的背景里考察,也是近年难得的好成果。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的《美国作家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以单个作家评论来构架美国文学主线,也算较独特的尝试,篇幅达82万字。这是中华美国文学会近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杨自伍主编的《美国文化选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里许多评介文字也应该算是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新成果。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号称“是我国从文体角度分类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部”;虽然口气大了点,但对美国诗人金斯堡和小说家海勒的分析还算详尽;这本书吸收他人成果较多。蒋承勇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杜1998年9月)提出外国文学研究应“引进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作品评析方法的多角度变换”。虽然这本书列专章分析的美国文学作品只有奥尼尔的剧本《毛猿》,但作者的关注点却能放在“自由·异化·文学:西方文学中异化母题的历史嬗变”等终极问题上。《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尝试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分析欧美文学名著,梁工主编的这本书涉及的美国作家和作品包括:麦尔维尔的《白鲸》,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恋情》,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鼠与人》,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虞建华主编的《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囊括了近年国内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研究单篇论文,其中有:张龙海等人写的论文15篇,内容广泛涉及美国文学新课题如“属性的变化,认同的执着——评任碧莲的《梦娜在向往之乡》中的出走原型”等。蒋坚松、宁一中主编的《英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也是这样一本论文集,内收福克纳专家肖明翰的论文《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为什么会产生》和蒋慧的论文《论〈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性》。(未完待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