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明伦生平的读者,刚读这一卷短文,很难相信作者只上过三年初小,拿不出小学毕业文凭!
?
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介绍:作家魏明伦,幼年艺名“九龄童”。从小失学,九岁唱戏。为什么失学?为什么唱戏?荧屏没有交代明白。有的青年观众用现代时尚推想过去生涯,以为魏明伦是天生艺术胚子,从小爱戏如命,自愿钻进艺苑,发挥演艺特长,就像影视儿童明星释小龙那种好运。其实,明伦九岁唱戏的根由不是这样。我深知内情,因为我是明伦的胞兄。
说白了,是为了我家稻粱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父亲母亲没有固定职业,家中子女成群,做小生意难以维持温饱。需要明伦“下海”唱戏,挣钱养家。小弟从此永别校园,永住梨园,在一个川剧团工作四十八年未换供职单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修文学,台上唱戏,台下攻书。用“手不释卷”形容他刻苦自修并不夸张。用“行成于思,业精于勤”总结他的成材因果十分贴切。用“呕心沥血,一丝不苟”赞叹他的创作态度完全属实。
作为他的大哥,我比一般外人更了解明伦的文学成果来之不易。
明伦的剧本习作,起步于五十年代初期,年仅十岁。说来肯定出人意料,他第一个只写了三场没有完成的川剧脚本,题材竟是现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卧虎藏龙》。这部王度庐所著武侠言情小说,明伦从小熟读,早就想改编成戏了。明伦的诗文习作,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年方十六岁。他的杂文处女作有《广告式的剧评》、《鸣后之鸣》、《台风篇》等,我是这几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还有一些没有发表早已遗失的诗文,我可能是惟一的读者了。在我的印象中,当时他的文笔稚气,但有灵气。内容爱提尖锐问题,很有独到见解。用那个时代的语言讲,他敢“干预生活”。就因为这么一点锋芒,明伦过早陷入文字狱。幸亏不到公民年龄,戴不上右派帽子,只批判几轮,罚往农村劳动三年。我比明伦大六岁,达到公民年龄,戴上右派帽子,从严判刑劳改。弟兄就此分别二十二年。熬到“改正错划”,弟兄重聚之时,明伦已脱颖而出,成长为优秀剧作家了。
劫后余生,青春消逝。我只求暮年平安,已无进取之心。但胞弟锐气不减,知难而上,在逆境中顶风笔耕,成大器后更加苦干。他主攻戏剧,其次兼作杂文、散文。近年偶尔试作碑文。“苦”字铸成三足鼎立:苦吟成戏,苦吟成文,苦吟成碑。这些年来,我有时帮他誊抄稿件,查阅资料,处理各地观众读者来信。近距离观察明伦,感触颇多。最使我惊叹的,还是“干预生活”——从前让明伦吃尽苦头的“干预生活”创作精神,老弟至今坚持不改。
这次,四川文艺出版社杨枫女士热情组稿,尽力要为明伦的短文结集。我受胞弟委托,代他整理书稿。编选的标准是短小精致;多数选千字文,其次选二千字文,短到几百字一则,最长不过三千五百字一篇。超出三千五百字,文章再好也不选入这个版本。例如他的力作《醉写孙月霞》、《答余秋雨书》、《盲马泪》、《威海忧思》,以及长篇大论《多存芝麻好打油》、《美哉丑贼》、《悲愤投海,佯狂经商》等等,只好割爱。还有曾经轰动海内外的杂文名篇,例如《雌雄论》,因争议未休,出版社不便原文照用,明伦又不愿删除一字半句,那就不选也罢。
按照惯例,编后似应评点几句。我不讳言偏爱胞弟作品。他的文章无论长短,都不一般化。艺术形式独特,思想内涵深厚。形式独特主要体现在语言功夫:文白交融,活用骈骊,配搭口语俚词,大雅大俗相结合。章法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流畅。贯穿妙语,迸发警句。明伦这种风格已在当代文坛自成一体。我这当大哥的,也想模仿老弟文笔,但韵味不足,总是欠些火候。他讲究形式却不搞形式主义,善于运用形式开掘内涵。形式美,内涵深。忧患意识浓郁,逆向思维异常。反思历史,针砭现实,胆大敢说真话。不过,请读者注意:说真话不等于一味直来直去。明伦有时秉笔直书,有时则不然。这里,引用他最近自述碑文表现手法之一于后:
曲笔,反讽,明褒暗贬,欲抑先扬。王顾左右而言他,指着张三骂李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宴会酒杯,浇平民块垒。借大厦墙壁,写皮里春秋,不妨改三国西蜀张松歌颂魏武帝曹操之贺词为证——
魏王千岁,万寿无疆。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战必胜,攻必克,顺者生,逆者死。宛城败张绣,濮阳焚吕布?赤壁烧周郎?华容放关公?举世瞩目,百代扬名,好极了,好极了!
张松原文是直接嘲笑曹操“赤壁遇周郎,你焦头烂额?华容遇关公,你跪地求饶?”照明伦这么略改几字:“赤壁烧周郎,华容放关公”,歌颂之声越高,讽刺怪味越长。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咀嚼明伦某些碑文。
值此轻寒迎节,零雨送秋之季,校阅短文一百四十篇。短有短的好处,随意翻开扫瞄几则,不占读者过多时间。当然,其中精致篇章,看时几分钟,写时一月功。明伦千锤百炼之文,字数虽短,生命力较长。预计是否准确?且待历史检验。
(《魏明伦短文》,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