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是新时期文学当中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作家曾纪鑫在他的的长篇小说《楚庄纪事》中,展示了他眼中的农民、农村以及农村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
故事发生在古都荆州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村子不大,但历史悠久,浸润着古代楚国的风韵,吸收了古国的灵气,负载着太多的历史气息,俨然古楚国的缩影,作者因此给它命名为楚庄。但凡历史悠久的地方遗留下的陈迹就多,有看得见的宝藏,有看不见的风俗,作者就用宝藏和风俗两根线将整个故事连缀起来,而缠绕在两根线上的是多对矛盾。作者将几对矛盾编织安排得交错纷呈,置身于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情节的编织是这部作品出彩之处。
小说中的矛盾可以分为历史性的矛盾和现实性的矛盾两大类,拥有各自的发展轨迹,独立产生作用,同时,它们又交缠在一起,共同地制约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生世世。
贯穿全书的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为人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在其中上演。作者借用鼓书词的形式展示这一矛盾,将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操作者便是从楚庄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赵训文。“他从锁着的书柜底层翻出了两个用塑料袋包好的书本”,楚庄的历史便藏在其中,翻开书卷,历史的细节历历在目:“楚南公魂牵鸡母山”;“岳飞梦寻志未酬”……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楚庄始终处在弥漫的刀光剑影之中,从未淡化出历史的舞台。
在大的矛盾下,隐藏着两对小矛盾。浅一层的是藏宝者和夺宝者的冲突。楚国灭亡之际大臣熊子在楚庄埋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以图他日复国之用。后世一批接一批的寻宝者都梦想找到这笔宝藏。希望借助宝藏成就功业,兼济天下者有之,野心勃勃者更有之。藏宝者殚精竭虑,力图使宝藏不被盗取,寻宝者则穷心尽智。
另外一对深层次的矛盾是楚庄显赫的历史与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历史上的楚庄地位非凡,交通发达,位于湖南、湖北的交界之地,有水路与外面的世界相通,“它北进松西河沟通长江,可直接到达郢都荆州;它南接虎渡河,可顺流而下到八百里洞庭湖。”但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它却停滞不前了,“整个庄子仅有一条小路与外部世界联系”,几乎成为了一个被现实遗弃的角落。村民们的生活落后,眼界狭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昔日的繁华和今天的破落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变革,作者着力描绘了缓慢发生着的变革。
一部好的作品仅有所谓的大事件、大矛盾是远远不够的,作者用大量笔墨对农民的情感、欲求、无奈和心酸,这些大背景下的小视角做了细致的刻画。
楚庄的钱赵两家解放以前结下仇怨,当时身为保长的钱耀祖为泄私愤,设计拉赵德炎作了壮丁,从此赵家兄弟骨肉分离,生死两茫茫,埋下了仇恨种子。解放后,赵德炎的弟弟,本部小说的主人公赵德厚做了村支书,执掌楚庄大权,钱氏父子变成了专政的对象,仇恨又在钱家父子的心中生长、蔓延。钱先明处心积虑,将赵德厚捉奸在床,整垮了他,然后自己登上支书宝座。赵家的子孙重又将矛头对准了钱家。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紧张的情境中展开的。
另一组矛盾围绕楚庄的村支书赵德厚展开,通过赵德厚与刘明月的偷情;赵德厚与刘明月的分歧;赵德厚与他的子女们的冲突几件事,展现了褪掉政治面具和道德的外衣,一个寂寞又火热的男人的内心挣扎和本能欲望。
从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的主旋律意图,他试图通过一个普通村庄展示新的年代农民的爱和恨,喜与怒。同时,他也想回味一下乡土农村的风土人情,描写父辈们的辛酸和无奈,讲述他们的苦痛与挣扎。
(《楚庄纪事》,曾纪鑫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