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铁血宰相” 今何在

2001-04-10 09:32:00 来源:书摘 程树榛 我有话说

远在德国的女儿,出于孝心,请我去德国探亲,并借机观赏德国风光。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从未休过假,现在正好补偿一下,于是便欣然前往。在探亲期间,无任何任务和公务活动,除了休息之外,主要就是参观游览,寻胜猎奇。肩上无负荷,思想没负担,确实是轻松愉快。
  
  一天,女儿突然问我:爸爸,您对俾斯麦有兴趣吗?我说:当然有了,有名的“铁血宰相”嘛!她说:那好,俾斯麦的博物馆就在我们这儿附近,馆藏很丰富,有点观赏价值,您去参观一下吧!
  
  说去就去,当天下午,由女婿驾车,我们便行动了。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不一会儿便开到了一个林木蓊郁、花草繁盛的地方。因我们提前拐弯,走进一处尽头无法行车的所在,只好停下车来,沿一条小路徒步前行。德国的风光本来都很美丽,但这儿更是别有洞天:到处浓荫蔽日,野花遍地,小鸟啁啾,蜂飞蝶舞,不时有小松鼠等小动物出没,令人赏心悦目;再加上空气湿润、清风送爽,更使人感觉心旷神怡。曲里拐弯行走不到半小时,便来到俾斯麦博物馆大门前。远远看去,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二层小楼,沐浴在绿树喷泉之中,黄色的墙壁,灰色的房顶,为典型的德国式建筑。入门之后,有一个鬓发斑白的老妇人在看门并收门票。她衣著齐整,仪态万方,对参观者彬彬有礼,表现出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由于女婿是德国人,深谙历史知识,他自然成为解说员了。
  
  我过去对这位历史人物,只有点粗浅印象;此次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介绍,使我对鼎鼎大名的“铁血宰相”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原来俾斯麦本系容克贵族出身,生于勃兰登堡的申豪森庄园。童年时代在柏林以西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度过。17岁到格丁根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又转到柏林大学。这个后来的铁腕政治家从小便异常狂妄,桀骜不驯,目空一切,上学时就经常惹是生非。大学毕业后,他的父亲为他谋了个文官职务,但他不屑一顾,宁愿经营自己的庄园,也不去赴任。他纵情享乐,声色犬马,无所不为,因而被人称之为“疯狂的容克”。不过,此人又酷爱读书,对历史、文学、哲学和神学方面的书籍,无不涉猎,而且造诣很深。不久,他觉得时机已到,便决心从政。此时,拿破仑所发动的欧战刚刚结束,德意志成为一个松散的联邦,多从属于奥地利。俾斯麦一入政界,下定决心把各邦从奥地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将它们统一在普鲁士的指挥之下。在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时期,俾斯麦坚定地维护神授君权制度。他曾先后出任德意志联邦议会议员和驻俄、驻法大使,为普鲁士的霍亨索仑王朝竭尽犬马之劳,深得当局的赏识。1862年,当时的普鲁士议会否决了威廉一世的扩军计划,威廉一世准备退位。而俾斯麦却极力劝说其继续主政,并毛遂自荐出任宰相。当其如愿以偿后,立即解散了议会,大权独揽。此后,他使用了铁腕,穷兵黩武,南征北讨,不仅在欧洲横行霸道,而且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成为飞扬跋扈、权倾一时的“铁血宰相”,一些弱小国家对他闻风丧胆。这些惊心动魄的事实,通过许多图片和当时他使用过的实物,充分地显示出来。其中有一幅他的巨幅画像,是威廉一世封他为伯爵时所画当属他事业处于顶峰的时刻,目光如炬,傲视远方,昂首挺胸,器宇轩昂,其威严情状,真是不可一世。
  
  使我们特别感兴趣———更确切地说是惊讶和慨叹的是,有这样一件实物,竟与我们国家有直接关系:在1885年4月俾斯麦70寿辰时,中国的大清朝慈禧太后,送给他一只象牙雕刻,上边龙飞凤舞,显然为取龙凤呈祥之征;它刻工精细,各种形象栩栩如生,真乃稀世之宝!紧接着此牙雕的是另外一幅画面,为当时的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俾斯麦的合影。照片上的俾斯麦趾高气扬,旁若无人;而李鸿章则萎萎缩缩,阿谀万状,着实令人生厌。旁边尚有李氏的亲笔字迹,兹全文抄录如下:
  
  仰慕毕王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题名

  
  我的女婿向我解释说:应为公历1896年6月25日。
  
  不知为什么,看到眼前这两个画面,我如同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屈辱之感亦油然而生。不禁联想到清王朝末年丧权辱国、任列强宰割的历史。那长长的惨痛史,哪一页不和这个心毒手辣、飞扬跋扈、骄奢淫逸集于一身的慈禧太后有着直接的联系?就是这个女人,大权独揽数十年,把几代清朝皇帝玩于股掌之中,置我中华大好河山于列强卵翼之下,置亿万同胞于万劫不复之中,崇洋媚外,至尽至极!为了讨得洋人的欢欣,她又把如此珍贵的国宝,献给这个曾亲自派兵践踏我神圣国土、屠杀我无数同胞的帝国主义头子。而那个卖国求荣的李鸿章,对祖国和人民犯下的罪孽更是罄竹难书!那时,他身兼“大清”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要职,在国人面前抖尽威风,可是,当他站在俾斯麦身旁,却又是那样一副奴颜卑膝的丑恶嘴脸,真是令人作呕!他的此次德国之行,是来乞求这位“铁血宰相”支撑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还是挟洋自重以遏制风起云涌的革命活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绝非利国利民之举。我感慨万端地伫立在那儿,思绪如潮,久久难以平复,直到我的女婿大声招呼我之后,才又继续参观下去。
  
  不过,俾斯麦的好景并未长久。鸟尽弓藏、兔尽狗烹,他也难逃被主子“卸磨杀驴”的命运。到了威廉二世继位时,他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了。因为这位皇帝权欲特强,一贯独断专行,哪里还容得他的属下继续为所欲为,于是,便找了一个茬儿,一脚把这位宰相给蹬了。迫于无奈,这位失势的老臣,只得告老还乡,退居德国北部的腓特烈斯鲁庄园,借撰写回忆录打发日子,最后在这里寂寞地死去。不过,比起我国的历代皇帝,这个洋皇帝还算宽容,俾斯麦并没有像我国历代的一些功臣那样,一旦遭忌,便被赶尽杀绝,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在历史上俾斯麦毕竟是做了一些有益于德国的事情,所以,德国人并未忘记他。在他死后,为他建造了这个颇具规模的博物馆,系统介绍了他的全部生平和业绩,对其一生的功过做了“客观”的评价。
  
  在距离博物馆不远的地方,砌有俾斯麦的陵墓,我们也去“瞻仰”一番。陵墓建在一座山坡上,周围为青松翠柏环绕,参天古木,覆盖着这位“铁血宰相”灵魂的“官邸”。它造型迥异,倚山而建,气势恢弘。进“门”之后,是一座装饰考究的厅堂,中间放置几十张椅子,据说是为俾斯麦的后人前来参拜时所坐;穿堂而过为陵墓的“正厅”,并排摆放着两口大理石棺材,它们是俾斯麦和他夫人的灵柩,其造型庄严美观,很有点“气派”。棺材的周围,摆满了各种旗幡和烛台;有的烛台的烛光还正在燃烧着,忽明忽暗,闪闪烁烁,说明不久之前有人前来祭奠。
  
  此行增加了不少见识,兴尽而返。归来后,仍颇有感触。觉得俾斯麦这个人的一生,可谓“辉煌”至极了但其晚年却那样的凄凉,死后又获得某种“殊荣”。他到底留给后人的是什么值得纪念的呢思来想去,也未有所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