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漂泊是一种自白

2001-10-10 09:32:00 来源:书摘 曾哲 我有话说


   △ 漂泊是一种文化;漂泊是一种心理;漂泊是一种美学;漂泊是一种生活方式。漂泊人的心境是坦荡的也是清月空照的寂寥。
  
  在太阳之下在大地之上,脚步把心迹告诉给山野,所以漂泊也是一种自白。
  
  真正的自白像一条腰带,解开后丑美任凭;因此自白很易说成大话和美丽的谎言。
  
   “我牺牲我青春的最后黄昏,却在寻觅等待遥远的地平线上太阳火红的降生,似乎在等待一个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的崇高的辉煌的成功,以及苍穹与大地之间、人与野兽之间、我的眸子和湖水之间、我的呼吸和夜风之间的永恒。”——这是10年前我还认为我算青春的时候,在《远去的天》一书中记述的感受。
  
  在这本诗集中我同时还写道:漂泊“你孤独地漫步着孤独,我孤独地流浪着孤独,想草原上那路的尽头,你和我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属于自己那架白骨的故事”。
  
  △ 漂泊是故事。漂泊是一种比较陈腐的久远的情结。只有细节的表诉与思维,盛开在现代人精神家园的篱笆墙上。这些风中纷纭细碎的黄花,迷乱了一个个繁星的夜空。为这个时代踊跃的速度生活,提供了一个后置的懒散的自由的迟缓的信息服务。
  
  漂泊题材的书后来我又相继写出了《呼吸明天》和《离别北京的天》等,加之《远去的天》我称这《三天》为:漂泊文学。
  
  文学是一种精神,文学骨子里就是漂泊的自白。
  
  天人合一,天是自然,祈愿接近却万万莫去伤害。如此说来又多了一层矛盾:走了就走了呗,偏要讲来与友人听;讲了就讲了呗,又偏要写出书来给人们看;看了就看了呗,看过书的人们偏就有一部分背上行囊上路了。
  
  您不琢磨因果那是不可能的。
  
  我很担心我们的这块土地上在与新世纪诞生的同时,会出现一种新兴工业——旅游工业。倘若这种担心成立,我便是不可逃脱的罪魁,因了写、因了介绍、因了眉飞色舞的吹嘘。
  
  春节过后,陆小娅从丽江回来说,那里的饭店旅馆已经爆满,街头巷尾人头攒动没地方住,有的游人找到医院要求住宿病房。
  
  9年前,我在丽江、泸沽湖翻来覆去住了几个月,没见到半个游人。
  
  今天,我修正了一下自己,漂泊行为要与环保同行。
  
  △ 去年年初,在媒体上我对准备出门上路的青年人说过:读书行路虽是不可分割的,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说,上路可以代替读书。
  
  哪怕万里行路之后,再去读读书。
  
  引来了好心人的众多批评,很有些道德。谢谢!
  
  路,是可以把一个躁动不安的情绪抚平;白山黑水间你的脚步,也会把目的地缩短放长;风餐露宿中的日出日落,更会把生命意识注入你年轻的热血。你脚步的迈出,意味着磨难开始,同时也会领略到别致的风景,你的目的就在眼前。
  
  △ 前几年我参加主编的《漂泊者之旅》丛书和1998年主编的《在路上》丛书,让我结识了许许多多出门远游的人以及远游人们的想法,再搀杂进我的一点亲身经历,整理出有关“目的和故乡”的这样一句话:随着一个人走出路的越来越长,一方面他的心会被故乡的手攥得越来越紧;另一方面他的目的也会越来越庞大、目的地也会越来越遥远。故乡亲,是因为她的远程;目的美,是因为难以企及。而每一本漂泊的书籍,正是漂泊者们走向目的地时路上的记录,抑或在都市中让心迹铺展延伸漂泊之路。
  
  我相信谁也不会为写一本书这样的目的,去受磨折、受苦痛。把苦痛和磨折搀和在生命的行进之途,苦痛和磨折就是财富。这不该是疑问。
  
  △ 我把我美好的感触留给路上一些;我把路上美好的感触捡拾一些给自己。如果非要一个界定,那么我宁可偏拗地说:出门上路漂泊的体验,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情感过程,表现最突出的是人格准则的铸定,简单的、平和的、宽容的、不争的。
  
   △ 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40年前在美国出版,书中描写了一些年轻人在各地流浪放纵的生活,使当时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从而掀起了“背囊革命”,即四外漂泊的社会风气。因此也形成了二次大战后在美国的一大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也就有了中国称谓的历史的遗留“垮掉的青年一代”的著名一说。其实就单一从它的发展和待确定性上来讲,我们的译文是应该商榷的。英文的:Beatsh或Beatniks,有人译成“避世青年”和“疲塌派”看似感觉更合适。
  
  被我们曾经称为“垮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被公认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凯鲁亚克,不仅20多岁后在美国墨西哥有7、8年的漂泊流浪经历,还创作了大量的“路上作品”,其主人公大都是为逃避污浊嘈杂的生活环境,四外漂泊寻找自由和生命的归宿,并且毫不含蓄毫不隐讳自己的境遇和感受,进而深刻的自我剖析。
  
  从这个意义和位置上讲,至今我还没发现比凯鲁亚克更纯粹的漂泊者和漂泊作家。活到今天,他该是77岁。
  
  是的,路给予我们的不光是折磨还有苦闷的缓解,毋庸置疑。
  
  △ 万万别奢望,别把它当作成家成名的捷径或是在烟熏火燎上炒作的红案腥荤,我有,但我知道那是不很对劲儿的投机心态。怕诱惑,躲着点儿。不躲不说,您再不悠着点儿愣往前冲,那就危险了。前两年有这样的悲剧教训,忒典型。话又说回来了,他有他的道理。
  
  即便那路我已经走过来了,心也记牢,无数的远辈在我之前走出过无数的远路。何况更多的应该感谢大自然,是她恩赐给我们一块坚实的脚下和一片纵横驰想的蓝天。
  
  △ 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不够平等,但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却是不偏不倚,路上的步履会一一作答。
  
  生命有限,赶紧打点自己,别耽误了上路。
  
  △ 一而再说精神文明,是因为现代的工业文明发展得不得了,似乎解决了物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但殊不知,这恰恰又给我们带来了思维意识以及生态学上的问题,也就是说精神文明不仅具有价值观意义,并且还具有生存观意义。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需要再三的关照,再三的呵护,尽量地降低我们的消耗需求。别忘记保护好路,因为那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明的精神,会让我们把路走得更远。
  
  对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摘自《一米二米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7月版,定价:16.80元。社址:北京安定门内大街40号,邮编,10000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