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最难忘的一本书

2001-10-10 09:32:00 来源:书摘 乐黛云 我有话说

要说书缘,我和这本书的缘分确实不浅。
  
  那是1948年的冬天,我从故乡山城来到北京已近一学期,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也已两个来月。当时,北大一年级新生都住在“四院”——宣武门城脚下的国会街。一天,与我单线联系的我的革命领导人突然通知我,晚上有特殊秘密任务,要我夜10点在操场上等他。这是我的第一次“任务”,我又兴奋,又好奇,老早就顶着寒风在操场上徘徊。天空高而远,月亮和星星都很明亮,与黑色的天空形成很大反差,仿佛是钉在黑??的幕布上。我的领导突然出现在我身边,没有说话,只是示意让我跟着他走。
  
  我们一起来到“四院”旁边的“五院”,这是北京大学的印刷厂。厂房里一点亮光也没有,他径直走到一扇小门边,打开一只破纸盒,拿出一卷纸,急速揣在怀里就往回走。我们两人匆匆来到操场边的小树林,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他掏出手电,用大衣遮挡着,打开纸卷,开始校对。有时他读我改,有时他改我读,一直干到月落乌啼,东方泛白。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有关解放区生活的书,书名是《大江流日夜》,扉页上触目惊心地写着:“大江流日夜,中国人民的血日夜在流”作者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他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潜入解放区,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本书在解放前夕,对于让普通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了解解放区,确实起了极大的作用。我能为这本书在尚未解放的北京出版,贡献一点点微力,感到十分自豪。
  
  记得当时一有机会,我就追着我的领导问:“什么时候才和大家见面啊?”有一次,我的领导诡秘地笑着说:“你没有见到?就在你们宿舍的大书桌上”我拔脚就往回跑,在书桌上乱翻一阵,哪里有《大江流日夜》的影儿,只有几本新的周作人的《秉烛夜谈》在桌上散放着。在那革命年月,周作人的书在我们当中颇不受欢迎,我正在心里纳闷,“谁买了这么多本呢?”我的领导跟着进来,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随手翻开了周作人著作的封面:“大江流日夜”五个鲜红的大字在洁白的封面上闪闪发光一定是我那又惊又傻的样子十分可笑罢,我那位一向不苟言笑的领导也笑了起来他说:“这叫伪装,懂吗?”
  
  事隔50余年,如今,书的具体内容多已遗忘,但那歌颂“民主政府爱人民”的奔涌的激情,那对“山那边呀好地方,穷人富人都一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始终深深留在我心底。《大江流日夜》的作者王孝庭同志勤勤恳恳在北京大学党委会担任了多年宣传部长的职务后,已经离休。他的养老金大概也不会比我多多少,总在每月1500元上下罢。有一次,我在医院取药时和他一起排长队,我们相对无言,只见他满脸惆怅,我想这当然不会是因为收入微薄,那么,他想什么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