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村上春树这个人

2001-11-10 09:32:00 来源:书摘 稻草人编著 我有话说

从酒吧老板到“群像新人奖”得主

  
  1975年,一家名叫“PeterCat”的爵士酒吧在国分寺车站南口的地下一层开张。它的女主人叫村上阳子,而老板就是当时还在上学的村上春树。之所以叫“PeterCat”,也许是因为村上真的有一只猫叫做Peter;而之所以是家爵士酒吧,则是因为它的主人是个纯粹的Jazz迷。
  
  当时村上虽然在上大学,但是很少去听课。他把时间用来看书,去酒吧。因为结了婚,他觉得需要找份工作。因为是学戏剧的,所以他开始选择了媒体特别是电视台,但是没等对方有消息,自己先就兴味索然了。他喜欢的是无拘无束,自给自足。于是选择开个小店特别是爵士酒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村上当时的身份是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即戏剧专业学生)。以学生身份结婚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多见,而且他结婚后同妻子寄住在岳父家里,难怪他要想办法来挣些钱。不过谋生活能谋到村上这样有情调且随己愿,也不失为一种享受。顺便提一句,在日本,村上一直是“爱妻模范”,是个爱妻子又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这种大众印象或许来源于他作品中对女性的尊重与理解。
  
  村上正是在他的爵士乐酒吧里,开始了小说写作。“心情好的日子,倚倚卧卧喝点啤酒,忽然就涌起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于是就去买来稿纸和自来水笔开始写了,那是我29岁的时候。”
  
  同村上后来的长篇比起来,《且听风吟》的篇幅短得可怜,但是村上一样把它看做长篇。从人物的关系和情节来看,它也确实更像长篇小说。正是《且听风吟》在写作风格上的“简单”使村上春树能够在1979年的“群像新人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该奖评审委员吉行淳之介认为:“爽净轻快的感觉下有一双内向的眼……每一行都没多费笔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
  
  虽然是早稻田大学的戏剧专业毕业生,但是突然从一个悠闲的小酒吧店主变成受人瞩目的作家,无论是村上还是他周围的朋友对此都感到有些突然。他的朋友对《且听风吟》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是很好的小说,有的认为平淡无奇,有的建议他继续写下去,有的则建议他就此封笔。因为年近中年的渴望、对写作的钟情和对自己的信心,村上决定真的去做一个作家。他盘掉了酒吧,并移居千叶县船桥市。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名字,而他以后和以前的生活也从此被人们关注。
  
  
西化的日本少年

  
  在《且听风吟》成名以前,村上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年轻时是个普通的小店主,年少时是个普通的日本少年,如同所有的关西人一样具备浓郁的地域色彩,又同所有60年代的孩子一样成为欧美文化熏陶的西化少年。
  
  村上于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京都市伏见区,父亲村上千秋是个国语老师,祖父曾是京都的一位和尚,母亲则是船场一商家的女儿。
  
  他6岁那年进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父亲的国文老师身份使得村上从小就对书有许多亲近的机会。父亲喜欢书,允许他在附近书店赊账买自己中意的书(当然漫画、周刊之类不行,只限于正经书)。“能买自己中意的书实在让人高兴。我也因此得以成为一个像那么回事的读书少年。”
  
  村上的初中是在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上的。那时他开始接触欧美文学。当时村上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一册中央公论社的《世界文学》,他便一册接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最初的机遇或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村上这样解释他的读书范围至今仍只限于外国文学的原因。
  
  村上在高中时开始较多地涉猎英文书籍,这也为他以后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家打下了基础。不过他的英语成绩不怎么样,因为不喜欢理会那些技巧性的小东西,“若是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如今搞这么多英语翻译,想必会觉得莫名其妙”。日语就更不用说了,一有时间就看文学方面的书,“以致不怎么用功,国语成绩也过得去”。当然,作为一个西化的少年,他更喜欢世界史,“中央公论社的《世界历史》那套全集上初中时我就已反复看了20遍”,在村上看来,历史或许比小说更有趣。
  
  就是这么一个对学校没有好感的孩子,看着英文书,听着英文歌曲,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年浪人(重考生),于第二年考上了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的演剧科。
  
  
有音乐的人生

  
  村上春树是家里的独子,由于生长在没有兄弟姊妹的环境中,村上自幼很能够享受一个人独处的快乐,他喜欢一个人在家看书、听音乐及玩猫。
  
  村上曾经说:“没有音乐的人生让我无法想象。”
  
  当论及对音乐的爱好为什么如此深刻时,村上回忆了他从前的一段插曲:在还未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有一天晚上,村上带着太太一起去听钢琴演奏会,那一天夫妇两个人都因为工作累得像条狗。当演奏会响起清明的序曲之际,村上突然觉得疲倦一下子被拔除,立刻感受到音乐对自己身体的“疗效”。村上春树于自己身心最低潮时,发现了过去他不知道的音乐疗养效果。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村上与夫人走出音乐会堂时感受到春风暖颊,美丽的人生及世界似乎在那音乐的感动中打开了。那种清澈透明的感动是仅有的一次。
  
  
远行人

   
  村上春树写了无数畅销书,但在其作家的光环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另一种身份:旅行者。你甚至可以说,村上春树的写作是与旅游密不可分的,例如他曾经花了3年时间在海外长驻旅游,只为了远离日本,完成他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及《舞!舞!舞!》。
  
  他第一次离开日本是1983年,那年他34岁,前往希腊参加雅典马拉松赛。第二年他第一次去了美国,旅行约6个星期。在其后的几年中,他先后到过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蒙古、苏联、伊朗、伊拉克等多次,并曾在希腊米科诺斯岛、意大利西西里岛等处短暂留居,完成他的创作和翻译。
  
  他还曾经在无人的荒岛上同摄影师伙伴松村映三一起呆过31天。
  
  对村上春树而言,与其说旅行是一个事件,倒不如说那是一种自由的感觉:“那既是从所谓我自己这个立场出发的自由,是离开一种角色的自由,也是脱离年代上所形成的我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感觉,包含在肩上所背的肩袋的沉重中。”
  
  
薄发的烦恼

  
  村上是一个“薄发者”。他长一张“娃娃脸”。有一种纯情无辜的表情,可是却有一头稀薄得近乎秃了的短发。其实,村上春树从30岁就开始为他的“薄发”烦恼。
  
  十几年前,村上与友人到一家生产假发的工厂参观,宣传部的先生在最后对他建议:“秃头的人最好不要穿黄色的毛衣。”那天,村上刚好穿了一件黄毛衣,他当时不但不知道黄毛衣与秃头有何关系,甚至不知道自己秃头。
  
  那位宣传部的欧吉桑解释:“人家会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瞧瞧,头秃了还穿那么花哨的黄毛衣’。”村上春树因为这位欧吉桑的“恶意”,才真正面对自己的“少年秃”。
  
  不过,村上春树坚持自己的头发不是秃,而是“有一点点薄又不太薄”,而他一生有二次严重的掉发,一次是20岁前后,另一次就是40岁那一年,看来第三次村上“微秃”就即将来袭了。
  
  每当发生集中性的掉发时,村上都会在洗澡洗头时注意自己的“秀发”,看到满地的“爱毛”时,就有一种“年龄的不安”。经历了两次掉发“冲击”的村上表示,两次都是在他人生的转折期,他认为人生是很平衡均等的,“有一得必有一失”。
  
  
村上的意大利面系列

  
  村上春树想来是个好吃的家伙。
  
  要是不好吃,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里,怎么会散布着各式各样食物的名字,他又干嘛常常不厌其烦、像敬业的侍者抄录点菜单一样地把他的主人翁一天三顿、偶尔外带宵夜的饮食内容,统统记下来?
  
  食物之于村上春树,其实和他著作中早已被注意并提出讨论的音乐一样,是某种符号。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提到的食物察觉书中人物的生活面貌,而这些食物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品味。
  
  看村上龙的料理小说,食欲很难被勾起,因为作者描写食物时非常客观、冷静,美味的食物在他的笔下,有时竟冷冰冰的像武器;看村上春树的著作,读者却常常有冲动,想模仿他的人物,吃喝一些什么,就算只是一杯咖啡也好。
  
  总之,不是饮食作家的村上春树,不论在烹调或单纯的吃东西这件事情上,都给了喜欢吃或者喜欢做菜的读者很多乐趣甚至技巧。比如,你真的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学会做菜,尤其是意大利面。
  
  村上意大利面是这么做的:从煮面的方法开始,请翻开他的《意大利面之年》这篇小说。《意大利面之年》中的“我”如此想象自己在煮面:
  
  “我将空想的整把意大利面,轻轻地滑进沸腾的开水里,撒上空想的盐,将空想的定时器拨到15分。”
  
  过程说得十分清楚,面会煮了,没有可口的配料和酱汁,吃来未免太乏味。别担心,从书架上再取出《舞!舞!舞!》。请看摘自其中的下面这段文字:“把两粒大蒜厚切,用橄榄油炒。把平底锅倾斜让油流到一边,花长时间用文火爆香。然后把红辣椒整颗放进油里面,和大蒜一起炒……”活脱脱像食谱,村上春树还不忘提醒,蒜头和辣椒煎香后,要取出来,以免焦了会有苦味。接下来他又写道:“再把火腿切好放进去炒,炒到火腿快要酥了为止。”接着就可以拿来拌刚煮好的意大利面,最后别忘了在面上“轻轻撒下一把洗净沥水的荷兰芹菜末”,简单的酱汁就大功告成了。
  
  好了,恭喜学会这一道村上春树意大利面!
  
  食用的时候,别忘了和村上春树在书中常常替男主角搭配的菜如番茄莫札雷拉乳酪沙拉一起吃,更有好滋味。
  
  (摘自《遇见100%的村上春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版,定价:18.00元。社址:北京市复兴路4号,邮编:10086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